到1998年底,西藏共计开放和维修寺院和其他宗教活动点1700多处,住寺僧尼共约34000多人。
1)开放和维修了大批宗教活动场所,散失多年的珍贵文物归还原主
到1998年底,西藏共计开放和维修寺院和其他宗教活动点1700多处,住寺僧尼共约34000多人。此外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约3000余人,清真寺4座,信奉天主教的信徒约1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基本上满足了僧俗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拨出3亿多元修复了甘丹寺,维修了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南寺、白居寺、桑耶寺、夏鲁寺等共18座著名寺庙。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经国家拨55 00多万元专款维修后,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多年来散失在外的许多文物,如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哲蚌寺的金写藏文《大藏经》、甘丹寺的《丹珠尔》、"明清时期二十幅唐卡和一套金盔甲"等均归还本寺。
2)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和宗教传统、宗教节日得到尊重
1986年根据群众的愿望,因"文化大革命"中断20多年的拉萨祈祷大法会、扎什伦布寺的大佛瞻仰节、甘丹寺的绣佛展和桑耶寺的"多德"等各种宗教节日,先后得到恢复。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点之一,由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首次采用。1992年6月噶玛噶举派第17世噶玛巴活佛,得到中央政府特准继任。这是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转世大呼图克图活佛。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禅圆寂。国务院立即作出了修建班禅大师灵塔、保护大师法体和寻访认定灵童的三项决定。并拨出专款7741万元,作为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和修建灵塔的专项经费。1995年11月29日,举世瞩目的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在国务院代表和中央特派专员的主持下,按照藏传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进行了金瓶掣签,确认了十世班禅转世真身,圆满完成了十世班禅转世这一佛门盛事。十世班禅金灵塔和祀殿在西藏扎什伦布寺修建完成。十一世班禅已经坐床。
3)党与西藏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西藏宗教界的广大爱国人士,一直受到政府尊重。西藏已有600多名各教派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代表人物,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佛协理事等。西藏除佛协西藏分会外,还在7个地市建立了佛教协会。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4)西藏的佛学教育和佛学研究得到恢复和发展
佛协西藏分会于1983年在拉萨开办了西藏佛学院,由著名活佛和佛教学者任教。一些较大寺院也办了佛学班、学经班。拉萨祈愿大法会的恢复,为宗教人才提供了辩经和考格西学位的天地。佛协西藏分会还创办了《西藏佛教》藏文刊物,专门刊登佛学研究文章,交流佛学研究成果。一些大寺院经政府批准,自行刻板印经。布达拉宫的大量经书得到整理,其中珍贵的八宝《丹珠尔》现正在组织民间书法家重新誊抄。
5)以寺养寺、自食其力工作得到初步成果
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以后,广大僧尼拥护"自养"原则,在坚持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从事农、牧、林、商等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不少寺庙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以扎什伦布寺和拉萨三大寺的成绩最为显著。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位于珠峰脚下的绒布寺开旅店办餐馆,为登山游客提供方便,一年可收入14万元。这笔钱除了给僧尼买酥油、砖茶等生活必需品,主要用于维修寺庙和改善接待条件。
6)开展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寺庙僧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正常秩序是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需要,是维护西藏稳定的根本措施,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须要求和基础工作,是西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5月在部分重点寺庙进行试点,1997年初在全藏铺开。到1998年年底,对1666座寺庙和4万余名僧尼进行整顿、教育,分别占寺庙、僧尼总数的93.7%和98.7%,基本完成了对西藏寺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