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历史

雅鲁藏布大峡谷 [!--pingluncishu--]0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历史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为世界河流的第一大峡谷。1998年10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这一世界最大峡谷科学地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为世界河流的第一大峡谷。1998年10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这一世界最大峡谷科学地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简称大峡谷。

  1994年初,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包括测量成果在内的综合规模性的论证和对比,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真正的世界河流第一大峡谷。当时(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向全世界的报导是这样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壮美的祖国山河又被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m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从此过去曾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深达2133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大峡谷将退居次位。

  这项重大成果是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日前一致推出的。……

  大峡谷的论证和发现为世界之最的同时,是20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大发现。我们知道,自1492年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以来,到今天己整整500年过去了。

  但中国人在世界地理发现上却一直默默无闻。只是到了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终于发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大峡谷。这一发现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对世界人类深化认识自然作出了贡献。

  就在论证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同时,我们就意识到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徒步贯通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想到既然我们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有水平能发现世界最大峡谷,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就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和全程考察世界最大峡谷的伟大壮举。经过四年艰难的策划,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办,终于尝试走出一条科学家和新闻界、企业界联手合作的新路子。经1998年春季的预考察,在10-12月,57名考察队员历经流血流汗的艰辛,出生入死的考验,以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科学考察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20世纪末人类科学探险史上一次伟大壮举,是进入21世纪以前的实施“科教兴国”的一次伟大实践行动。从此大峡谷载入史册,大峡谷走向了世界。为此,大峡谷的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取得丰硕成果,被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评为1998年中国10大科技进展新闻之前列。

  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历史

  十八世纪末以来,以英国殖民主义者为首,与印度统治者勾结在一起,首先关注着中印边境这块地理上独特的单元。

  据权威资料显示,最早在1878年,英国和印度的情报机关为搞清楚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向等情况,开始不断派遣情报人员,企图潜入这神秘的大拐弯峡谷。他们在转经筒里藏着测绘用的棱镜罗盘,带着只有100颗会珠的会珠串(真正的西藏佛教徒用的会珠串是108颗),用珠子数步来量距离。而除了辛格家族兄弟和基塔普之外,他们大多失败了。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基塔普这个锡金人,他是英印情报机关派遣的情报人员的仆人,当主人失踪之后,他在西藏流浪4年之久,多半时间当奴隶,但他却单独按指令完成了任务。尤其是他发现:雅鲁藏布江离白马岗宗有两测链远(测链是当时英国的一种测量工具),在离那里大约3公里远的地方,雅鲁藏布越过一个名叫森吉错加的悬崖,从约150英尺高处一泻而下,形成瀑布,瀑布下面有个大湖,在那儿总能看到彩虹。

  1913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M贝利上尉,受命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爵士,从印度进入大峡谷地区,窥探考察,回去后公开发表了《无护照西藏之行》的自白书,对藏东南的地理风物,如大峡谷中的“彩色瀑布”等皆有详细记述;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沃德(Francis Kingdom Ward)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发表了《藏东南考察记》等专著和文章,对大峡谷中有“虹霞瀑布”等,画有地形图,标有测量数据,拍了黑白照片等;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等皆保存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内。我们在大峡谷地区考察,访问一些老人对这些外国人尚是“记忆犹新”。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大笔一挥在大峡谷地区墨脱县中部喜马拉雅南坡划了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非法“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线,致使我国在非法麦克马洪线以南至今尚有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大小)的神圣领土,包括250公里长的世界最大峡谷的下游河段,被印度侵占。只是当历史进入20世纪的下半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才得以有多次进入大峡谷地区作艰苦卓绝的科学探险考察。他们使命就不单是摸清家底,了解国土资源与环境,而且赋有重要全球性的科学意义和国家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中印边境谈判……等重大政治意义。

  50年代,为了解决进墨脱的公路问题,西藏自治区公路局和水利厅曾组织人员从米林县派区沿峡谷进行勘查。当时报纸有过报道,但没有见到公开的资料。

  1973年-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全面考察,1973年在面上的考察结束以后,秋冬又组织了大峡谷水力资源科考分队进大峡谷考察,参加者有何希吾,关志华,章铭陶,郑锡澜,杨逸畴,鲍世恒,马正法等人。他们从米林县派区考察到白马狗熊返回1994年秋冬他们翻过多雄拉进大峡谷,从希让逆江而上,经背崩、墨脱、加热萨到大峡谷拐弯顶端的扎曲,逆帕隆藏布到通麦出来。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大峡谷考察,作出了艰苦的开拓性劳动。其中唯从白马狗熊到扎曲、甘代峡谷河段末进行沿江考察,留下空白。

  1974年-1976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以孙鸿烈、李文华为首的地学和生物学专业组人员,也都进大峡谷考察,但大多都翻过多雄拉进峡到墨脱为止。

  1982年-1984年,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以刘东生为队长,杨逸畴,高登义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以南迦巴瓦峰为首的大峡谷地区开展了全面的多学科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前后有百余人次涉及26个专业。他们从不同方向的六条路线进入大峡谷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对大峡谷地区最全面的一次多学科考察。总结出有关生物和地学环境和资源的六本专著和一本画册,二本论文集。必须指出,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著名森林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也多次进入大峡谷考察,她是第一个能进入大峡谷作科学考察的女性科学家。1991年为解决墨脱交通运输,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科学家,联合解放军总后勤部和上海气垫船厂的专家,在李渤生教授领导下,赴大峡谷(帕隆藏布下游和大峡谷拐弯顶端)作开辟水运的调查和放漂测试。写出一份总结报告。

  1993年由青藏高原研究会承办,以何希吾、温景春、冯雪华为首的中日联合雅鲁藏布科学考察。在9-10月进入大峡谷考察时,日本队员武井义隆于帕隆藏布汇入大峡谷拐弯顶端附近下江漂流翻船,落水失踪,考察项目为之中断。

  1993年以来,成都地矿研究所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理查·费雪等合作,还有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植物学家等,多次进大峡谷进行了考察。特别近年有关美国人对大峡谷发生兴趣,曾先后多人用不同方式进入我国这处不开放地区,对大峡谷中的瀑布等作探险考察。

  1994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性的科学论证和对比,发现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这是二十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大发现。

  1998年4月-5月,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办,北京全艺国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和北京巨星文化传播中心承办,‘98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春季预考察顺利进行。

  1998年10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1998年10月-12月,中国人首次实现了世界最大峡谷的全程徒步穿越,同时进行了多学科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末一次科学探险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行动。

  艰难的徒步穿越和考察历程

  98年10-12月,徒步穿越探险考察队一行57人,主要是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在西藏登山队和当地少数民族民工的帮助下,兵分四路分头去实施徒

  步穿越和科学考察。一分队以李渤生,仁青平措为首,从大峡谷进口沿江南岸直下,越过西兴拉到扎曲大本营为止;二分队以关志华、丹增多吉为首,翻过多雄拉到大峡谷下段的希让,然后逆江面上经墨脱,甘代到扎曲大本营为止;瀑布分队以张文敬,高登义为首,从扎曲大本营逆江北岸而上,考察沿江瀑布与一分队对接;大本营分队以杨逸畴为首,负责以大拐弯为核心的外围地区考察工作,他们从大峡谷进口沿川藏公路一直考察到波密,然乌一带。

  在大峡谷中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几乎似出入阴阳界,每天要面对生死的考验;经受生理极限的磨难。难以想像的艰难考察历程,每个人都在拼搏,几乎时刻都在告诚自己,要坚持,坚持住。当第一次去过大峡谷回来后的年青人说,长大至今,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对一个人来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次终生难的经历,对今后的人生是大有好处的。而我自己,历史上在大峡谷就遇到冰川尼石流的包围而死里逃生;98年又二次进入大峡谷,第一次春天一到拉萨就因急性高山反应而休克;第二次秋末在进大峡谷途中又因摔跤而休克。终究已是63岁过花甲之年了,但我始终无怨无悔。

  考察所走的路,特别艰险,其实许多地方是无人区,根本也没有路。

  1998年大峡谷地区降水就比往年多,暴雨大,因此到处(高山峡谷中)岩体崩塌、冰崩、雪崩、塌方、滑坡、泥石流频频出现,且强度大。我们二分队仅从阿尼桥到背崩、希让、墨脱,沿途经过较大的塌方、滑坡、泥石流就有300多处,有的大塌方、泥石流堆积宽度达300多米、坡面陡峻直落峡谷奔腾咆哮的急流,大伙只能靠双手、双脚甚至屁股;甚至用上安全绳,踏着一个个脚窝窝爬过去,还得随时留心上面的飞石滚落。特别在穿行无人区,根本没有路,而我们又无法回避必须通过的一些塌方、泥石流和悬崖峭壁,还要过激流,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

   “路”,那第一条路,全是靠队中的登山队员(西藏登出队的仁青平措、丹真多吉、加措、小齐米参加这次探险考察,他们都是优秀的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和猎人向导开辟的。他们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陡崖、险段,登山健将们还给我们安置好安全绳索。就是这样,在穿越陡崖时,还是有人被滑倒,只是靠双手紧紧地抓住安全绳才没有掉到陡崖下、滚落到江中;临时架设的桥,多是独木桥,不说砍树架桥的耽搁时间和困难,就是架好桥后,树皮光滑,有水更滑,背着沉重的背囊,就有多人多次滑落激流,十分危险。一分队一次就有多人滑落到水温只有3°C的冰冷河水中,搞地质的小季在激流中冲漂了10几米拼死抱住一块大石头,岸上的队员和民工纷纷跳下水在下流堵截,最后靠绳子套上才拉上岸来,人已被冻僵,若再往下漂几十米就是雅江主流了,那肯定是没有命的了,像这险情曾发生过多次,事后回忆真不敢想像那一段时间是怎样挺过来的!由于落水,造成新闻电影拍摄的电影摄像机、队员们的照相机等皆泡水损坏,大家都是痛在心上。而一路穿越还得随时考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曾摔跤,好多人扭伤过脚或腰,头天翻过多雄拉的谷全喜(新影厂记者),扛着机器冒着大雨在走到晚上11时许在乱石堆中摔倒,为了保护机器,他未做任何保护动作,直被摔得右肩粉碎性骨折,在没有医疗的条件下,硬是随队继续了七天的行军考察,到了墨脱县城才被护送出峡,中间还爬过4000多米已大雪封口的嘎隆拉山口,那艰苦、那病痛,全靠一种精神支撑,真是难以尽言。

  二分队还峡谷中的地东、得哥、鲁古多次往返溜过横跨雅江上的溜索。一绳一索,悬挂着过河的人,三、四百米的跨距,高悬在水面上几十、上百米。没有勇敢无畏的精神,一种特别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体力,绝对是过不了雅鲁藏布江溜索的。特别是那些年已半百的书生,至今回想起来还直呼不敢想象,在大峡谷考察经常是出入阴阳界,在阎王殿前徘徊,主要是指挂在溜索上攀渡的感觉。58岁的老考察队员,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杜泽泉在溜索攀渡时,头部的藤套保护绳突然折断,人一下倒栽挂在江心,问起他说,当时本已精疲力竭遇到这种突然险情,又是绝对的身不由己,只觉得当时头一下轰的一下,脑海一片空白,几乎连“这下了一定要完了”的意念都来不及,全靠腰部一根绳索悬挂着,那滋味真如到阎王殿去了一趟的感受。想想自己还不能死、一种求生的欲望让他吃力的躬腰起来抓住溜索,并得到民工的救助才到达彼岸,一着地浑身已无一丝力气,竟一下瘫倒在地上,足有半个钟头没有缓过气来。当时还有一起攀渡的环境报摄影记者杨西虎,他说当挂在河中时,一生祸福全寄于那手指粗的一根钢索上,那精疲力竭的险情,我实在觉得太痛苦了,不如死了算了,还解脱些!这种闪念都曾有过。

  考察队员走过的“路”有人形容为“猴子路”这是很恰当的。因为在原始森林里,本就没路,大伙只有像猴子一样,有时在倾倒的大树下钻过去,爬过去;

  在河滩里,要在光滑的大石头上跳来跳去;过河走独木桥,过江在溜索上爬;在通过滑坡、泥石流、悬崖段时,双手、双脚全得用上,有时还得靠抓树根、灌丛、绳子才能通过……这样的路,精神的高度紧张,要是没有登山队员和民工参加和帮助,可以说就根本不会发现、证实大峡谷内的大瀑布,更说不上实现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目标。回想1973、1974年以及以后的几次考察,就因为考察途中遇到大塌方悬崖峭壁,无法通过而不得不返回或绕行;且由于时间拉得很长,后勤供应又接济不上,因此才留下了这约90公里无人涉足的无人区核心河段之地。

  时间短、路线长、任务重。这次实际野外徒步考察历时36天,其间为了更换民工或工作,在有些营地还得停留一、二天。就是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二分队徒步走了400多公里。这路可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上边提及到的“猴子路”。

  记得,一次老关和登山队员丹增多吉、新华社记者索郎罗布为了探路,一天走了40多公里,途中还要爬山1000多米,下坡又是1000多米。当距驻地甘代还有几公里时天已漆黑一片,我们精疲力竭,跌跌撞撞的继续往前走,突然看见远处有几束手电筒的光向我们奔来,四五名队员来接应我们了,那内心的激情真是难以喻言,回到营地,他们又送上了热奶,端来了饭菜,我们的眼泪不禁掉下来了,这时,心中热呼呼的,一天的疲劳也随之消失了大半。

  野外考察日常,经受旱蚂蟥、草虱子、火麻、毒蜂、毒蛇的叮咬与侵害,几乎人人难免或可说是家常便饭。由于大峡谷的谷地处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虽说我们徒步穿越考察选定的是干季的11、12月份,但是旱蚂蟥、草虱子、毒马蜂、毒蛇等仍然随处可见,可以说没有一个队员没有受到叮咬或侵害的。刚开始时,大家很害怕旱蚂蟥,几乎每个队员全被叮咬过,但被叮咬了几次后也就无所畏惧了,不外是出血,留些青紫伤痕罢了。最烦人的是草虱子、毒马蜂。人被草虱子叮咬,你不知不觉,一旦发现竟不容易把它弄下来,具有肉色的不过小指脚盖大的草虱子叮住后,其尖长的头部会深入肉层,稍有不慎会将它的“嘴”留在人的肉皮里,很容易引起发炎,这在以前我们也是经历过的。这次一分队的中央电视台的摄像师纳日斯被草虱子叮咬,在大腿跟部,就因为没有拔出它的“嘴”而引起发炎,引起全腿淋巴肿胀人发烧,不得不专门派人把他从无人区提前护送出来,我在半途的大本营碰到他时,他脸色苍黄,拐着一条腿,柱着一根拐棍,靠大把大把吃仅有的消炎药片抗着,在一个民工的护送下,一拐一拐的走出峡谷,要五天的路程,还要经过原始密林、大塌方区、吊索桥等,我真不敢想像他怎样走出去的,但他硬是坚持下来了,上了川藏公路,求过路汽车搭上,直奔林芝八一,立即住进解放军野战医院,动了手术,缝了四针,住了半个月,花费几千元,这就是遇到一个小小虱子造成的“祸害”。我也特别要指出,中央电视台女记者牟正篷是第一个能深入大峡谷腹心考察并现场报道了河床大瀑布的女性;而在此之前进入峡谷时她曾劳累发高烧不止,但她坚持下来了,实在是了不起的大峡谷第一女性。

  大峡谷里毒马蜂很多,当你第一天翻过多雄拉进峡时,就可以看到汗密一带的悬崖石壁上挂着一个个硕大的马蜂窝,似乎使人有些不寒而颤;当然,路边,林中灌丛草窝里也是有的,当你靠近蜂巢时,它会疯狂的、毫不留情的向你主动攻击,令你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为我们的工作往往是一般人不去的我们都要去闯一闯,去“拈花惹草”捉蛇逮昆虫,敲石头、量产状,于是很容易“捅了马蜂窝”的。一次二分队的植物工作者小王采集标本时,误入了毒蜂的“领地”,数不清的毒蜂蜂涌而起,追踪着人主动进攻,哪怕你穿着一件衣裤也会挨毒蜂蛰咬,小王队员当然也难以幸免了。当同在的关志华教授替他寻找掉的眼镜时,成千上百的毒蜂又相继群起扑来,他不得不也是拼命挥舞衣服仓惶而逃,直从一个房子高的大石包上蹦了下来,十分危险。但就这样还是被毒蜂蛰了脖子、胳膊以及后背,被蛰的地方很快地肿胀起来,又痛又麻了三、四天。而小王更惨,被蛰的头部肿大如“巴斗”,当时也没医药条件,只能找来季德胜的蛇药涂在头脸上消毒,一头黑乎乎的药膏,不过那种情况下也无人看,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就这样他是经过一周时间才熬过消肿。当地老百姓说千万别捅马蜂窝,可不得了,三只马蜂就能叮咬毒死一匹马呢!他们遇到马蜂敌情,从来都是绕道而躲,哪怕要翻山越岭,你说可怕不可怕;但是我们都遇到过多次。

  毒蛇在夏季很多,即使深秋时节也不少。一分队从阿尼桥到希让,就遇到过三四条,其中关志华教授还打死了一条腹蛇;他使你一路行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此外,特别进入无人区穿越考察,吃住条件很差,有时连找一个能支下两人住的小帐篷地方也没有,经常风餐露宿,一天的疲劳很难得到恢复。但是既然到了这种地步,大家在野外,就一门心思的为工作,无所更多牵挂和红尘烦恼,大家情绪始终是高涨的。行军工作,在紧张中劳累一天,还主动帮助队友、捡柴、打水、支帐蓬、做饭。夜幕来临在手电的灯光下,在篝火边上,还忙着整理笔记、标本,记者们更是忙于编写材料,发送稿件。一个好的野外工作者,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一个人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还常自豪的想,这就是自找苦吃,自得其乐,乐在其中,乐不思蜀!

  多年的艰险野外工作,给我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与大自然打交道,其乐无穷,心灵净化,业务进展;大自然是最公正、公平的,它不会欺骗你,只要诚实的劳动,并且始终坚持下去,大自然会慷慨的回报你的,你能笑得最好,甚至笑到最后;二是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甚至流血流汗在所不惜、生死的拼搏,才会有最好的收获,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才能有所作为,有新发现,有所创新;的确,科学上决无捷径可言。三是通过自己一辈子艰苦实践的劳动、探索、对比,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大好山河环境的多样美好,独特,资源的丰富,对于一个地学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于是去热爱它,乐于它,生生不息!

  以上几点体会,也是我们一辈子从事青藏高原、大峡谷科学考察的切身体会,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大概也因为这样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劳动,才能有立足20世纪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被公认为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才有确立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河流峡谷的发现。这也就是大自然的回报。也是我们问心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应有贡献!

  大峡谷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

  20世纪的下半叶,中国人主要对大峡谷的环境和资源作考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该地区科学上的空白。通过考察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了直接服务。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1、证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是半个世纪以来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一项重大集体成果。

  2、实现了全程徒步穿越,科学考察有重大发现,如发现大峡谷河床四大瀑布群等等。

  大峡谷的基本特点:

  其一是:最直观醒目的形象--以峡谷围绕着南迦巴瓦峰作了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高峰、拐弯的峡谷构成一种自然奇观,这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是罕见的。实际上,大拐弯峡谷是小的拐弯一个套着一个;深的峡谷一个叠着一个。

  其二是:是拐弯的大峡谷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巨大地形屏障,使南面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得以深入高原内部,于是大峡谷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据大气物理测试,其水汽通量的强度竟同夏季自长江以南向北输送水汽的强度相当。充足的水份和热量,导致广大藏东南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沿水汽通道热带山地的环境向北伸六个纬度,达到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限和垂直分布的最高限。

  在98这次徒步穿越探险考察中,科学家们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大峡谷中成功布设了21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点,首次实现了利用卫星精确测量大峡谷的创举。同时配合常规的经伟仪等,对大峡谷的特征地理河段进行了精密的测绘,填补了大峡谷地区的测绘空白,再次以权威性的数据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同时,大峡谷测量点的设立,为卫星精确测量大峡谷多次科学数据及长期监测、研究该区域地球动力特征和地壳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测量成果

    实测南迦巴瓦峰高程为778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782米);

  实测加拉白垒峰高程为725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294米);

  峡谷长度5046公里,派乡转运站--巴昔卡;

  峡谷最深值6009米(位于7787米南迦巴瓦峰与6050米里勒峰之间的宗容村) ;

  峡谷单侧最深值:7057米(位于得哥村,相对于南迦巴瓦峰);

  峡谷平均深值:2268米(504.6公里峡谷内的平均深度):

  峡谷核心地段平均深值:2673米(派乡转运站-希让间250公里峡谷):

  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之间的深度值:4817米;

  在多吉帕姆谷地坡降:75.35‰。(2.9公里长:35-70米宽的基岩深槽河道内平均坡降);

  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公里的平均坡降达9.14%。(派乡转运站-希让);

  峡谷江面最窄处:35米;

  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公里江面平均宽度113米;

  洪水期间的水位比枯水期间相差达15-2l米:

  实测平均江水流速3.23米/秒,实测最大流量大流速6米/秒;

  古代河道的痕迹要比现在高出157米。

  *世界上三大峡谷数字均为网上提示*

  这次徒步穿越和实地考察和测量,证实和发现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河床有四大 瀑布群,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大峡谷中河床瀑布群的概念,即在峡谷短距离内出现的瀑布往往有一个主体瀑布,主体瀑布上下游还有一系列小的瀑布和跌水。从西兴拉往下到帕隆藏布汇入口,这20余公里的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河道急拐弯,河床特别陡急,平均每公里下降22米之多。

  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大拐弯峡谷地区没有发现沉积岩系,出露的是一套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地质年龄为7.4亿年。数据表明它是很古老的寒武系的岩层,和南侧印度地台的地质年龄相仿。古地磁测量表明,前寒武纪时,南迦巴瓦峰的位置还在北纬13度附近,而现在已处在北纬29.30‘附近,表明大陆的漂移,印度板块的北进自白垩纪以来,己向北东方向推进楔入欧亚板块达15个纬度之遥了。印度板块的北北东进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和低角度俯冲,造成了板块之间的雅鲁藏布地缝合线带,在中上游沿江超基性岩岩体断续出露,到雅鲁藏布下游板块缝合线作复杂的构造弧弯,出现花岗质的构造糜棱岩带,大峡谷内侧出现年青的高压麻粒岩相地体,加上峡谷地区多地震和诸多高温地热显示等,表明大拐弯峡谷地区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热涡”,这里地壳强烈上升,地幔上涌,作用于岩石圈和地表,决定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大拐弯的主要成因。总之,大峡谷地区是研究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最理想的场所。

  大峡谷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形,从高到低(如从进峡必经之路的多雄拉(海拔4200米)三天路程走到峡谷底部墨脱县的背崩地方(海拔700米);所造就的立体气候,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带,垂直方向上出现九个自然带,就像从极地走到赤道一样。由低到高它们是:南坡:1、河谷准热带(或称热带边缘)季雨林砖红壤性黄壤带,海拔600米-1100米;2、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黄壤带,海拔1100米--1900米;3、山地准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山地黄棕壤带,海拔1900米一2300米:4、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棕壤带,海拔2300米一2800米;5、也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灰化士带,海拔2800米-3600米;6、亚高山寒带灌丛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带,海拔3600米一3900米;7、高山寒带草甸高山草甸土带,海拔3900米一一4300米;8、高山寒冻风化壳状地衣高山寒漠土带,海拔4300米一4800米;9、高山冰雪带,海拔4800米以上。

  北坡:1、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棕壤带,海拔2800米一3200米;

   2、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灰化土带,海拔3200米一4100米;

   3、亚高山寒带灌丛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带,海拔4100米一4500米;

   4、高山寒带草甸高山草甸土带,海拔4500米一4700米;

   5、高山寒冻风化壳状地衣高山寒漠土带,海拔4700米一5000米;

   6、高山冰雪带,海拔5000米以上。

  不同自然带景观各异,蕴含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特别丰富,浓缩着全球变化诸多自然信息体的储存。因此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完整、齐全的地方,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地方。以往都认为我国贡嘎山东坡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的地方,有七个垂直自然带。

  大峡谷地区的高山峡谷,由于受到海洋性气候的控制,在高山上发育的是季风型温性冰川。冰川的发育主要受雪崩的补给为主。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冰川的发育是不对称的掌状分布,迎风的东南坡发育着德母弄巴、白弄巴、央朗藏布等三条长大的山谷冰川,而背风的西北坡仅有一条则隆弄冰川。这类山谷川可长达10多公里,在陡峭的地形下常出现巨大的冰瀑布和弧拱构造。它们往往蜿蜒到亚热带的森林之中,末端可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构成又一种自然奇观。

  夏季冰川的强烈消融,末端以下爆发冰川泥石流,是这里的一种主要山地自然灾害。特别要提到的是则隆弄冰川,在1950年8月15日大地震中曾崩裂,发生分段跃动。现在冰川跃动过程中留下明显的修剪线(对两侧山坡和植被的修剪)和谷底残存的五段冰体,为我国首例因地震触发的跃动冰川类型,构成又一自然奇观。大峡谷地区的山谷冰川、如来姑冰川、米堆冰川、嘎隆拉冰川等,那里雪崩、冰川、森林、湖泊、村庄和寺庙、农田,在很小的范围内和谐共存,出现大气圈,冰雪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复合,一系列自然、人文奇观的汇总,构成了大峡谷地区特有的壮观秀丽的风景线。

  大峡谷作为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带来充足的水分和热量,造就了全方位的优越生态环境。而它的影响效应又是面状的,涉及到整个藏东南地区,出现一片生命的绿色,因此这里被美誉为“西藏的江南”,使藏东南地区成为我国除东北、云南以外的第三大森林区。生物的多样性资源特别丰富。据考察统计,这里集中分布着青藏高原60-70%的物种类型,其中维管束植物就有208科、110余属、3600多种,约占西藏总数的2/3;昆虫有2000余种,约占西藏总种数的60%以上;大型真菌有400余种,占西藏总数的80%;锈菌200余种,约占我国锈菌总种数的25%。这是大峡谷地区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大峡谷水汽通道的存在,它还是生物得以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的生命的通道,物种云集,区系成分繁多复杂,珍稀、特有、孑遗物种丰富;尤其是峡谷下段热带、亚热带低山河谷环境下的物种,更是雪域高原特赋的一种珍稀的优势的资源。

  因此这里被视为是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物种的“基因库”等等。

  顺便指出,水汽通道作用范围的亚高山河谷地区,多出现美丽的高山湖泊,如林芝工布江达的巴松错,己辟为西藏第一处旅游渡假村;波密的易贡湖是高原第一处茶园,所产珠峰牌云雾茶,闻名遐迩。

  大峡谷中新发现四处大河床瀑布群,集中分布着雅鲁藏布江2/3以上的水力资源。据计算,其天然水能蕴藏量高达6880余万千瓦,平均单位河长天然水能蕴藏量达13.86万kw/km,为世界同类大河中水能蕴藏量之最;外加峡谷、拐弯的有利工程地貌条件,为丰富水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美好的前景,这是我国能源的又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储备资源。

  环境上脆弱的美丽

  科学家考察了大峡谷区域内的高山湖泊、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考察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山崩、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巨大的自然灾害及目前正在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对大峡谷的破坏等诸多表现。认识到大峡谷地区的内营力方面以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为主,地质破碎,高山峡谷坡面不稳定;外营力方面水汽通道带来了强大的水热作用。它们共同决定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极为脆弱的,潜伏着容易破坏、失衡的危险。于是我们提出应以生态环境本质上是极为脆弱的基本观点来看待现在的青山绿水,不要为现在原始、洁净、美丽的自然环境所迷惑。在大峡谷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分期开发为原则,以保护为基础,保护与开发同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与资源基础上,优先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刀耕火种等原始生产方式,无控制的狩猎对野生保护动物的破坏,以及墨脱的地区落后的教育,无控制的人口生殖等等,以及持续着盲目崇尚自然,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如信神、卜卦、巫医等迷信;嗜酒……等等。

  现实的人口压力、粮食压力,己造成大峡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失衡,引起我们的危机感。在这里加强文化教育,在这里实施国家环保法、森林保护法,健全地方立法,加强管理,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大峡谷的开发,首先要解决墨脱“高原孤岛”的交通问题。为此,需修建米林县派乡经多雄拉进入墨脱的传统交通路线,打通多雄拉公路遂道,提高多雄拉南坡公路线的高程,直通墨脱;修建林芝县排龙乡沿帕隆藏布江到扎曲的公路,试验用气垫船从扎曲直通墨脱,开辟水运来解决墨脱“孤岛”的交通困难,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应赶快着手科学规划,扩建墨脱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根据生物多样性和地域集中分布,下设若干自然保护小区,并开发若干旅游线路和景点,作为大峡谷走向世界的“窗口”,同时带动地区产业的尽快发展,发展地区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建立川藏公路通过的色季拉森林公园,开发帕隆藏布“西藏江南风景旅游线”下设若干特色旅游线点;开发尼洋河风景旅游区下设若干自然和人文旅游线点。

  中国有两个最突出的世界地理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深5382米,长496.3公里)。

  但是,珠峰南侧是属于尼泊尔的,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是外国人(新西兰人西拉里和他的锡伯族向导诺尔盖,1952年)我国著名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于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一个世纪以来,珠峰一直成为世界人们向往的热点,长盛不衰;

  唯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部是属于中国的,发现大峡谷为世界第一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的是中国人。现在跨世纪的时候,大峡谷走出久藏的“深闺”,走向了世界。大峡谷是大自然赐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21世纪它必将和珠峰一样成为人们向往的热点,2l世纪是大峡谷的新时代。

  珠峰和大峡谷,同在中国西藏,同在喜马拉雅,一个世界最高峰,一处世界最深峡,两相对照构成世界上地形反差最强烈的地方,应该到西藏去,看看世界最高峰,看看世界最深的峡谷,这样你才能说看到了世界真正最壮丽的山与河。

  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和论证再论证过程

  世界第一大峡谷是指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作拐弯的峡谷。

  199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科学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ZangboDaxiagu,简称大峡谷。

  大峡谷,长期深锁幽闺人不知。翻遍历史得知,最早1878年,英国的印度情报机关为搞清楚雅鲁藏布下游流向等情况,开始不断派遣情报人员,企图潜入这神秘的大拐弯峡谷,他们在转经筒里藏着测绘用的棱镜罗盘,带着只有100颗念珠的念珠串(真正的西藏佛教徒用的念珠串是108颗),用珠子数步来量距离,而除了辛格家族兄弟和基塔普之外,他们大多失败了。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基塔普这个锡金人,他是英印情报机关派遣的情报人员的仆人,当主人失踪之后,他在西藏流浪四年之久,多半时间当奴隶,但他却单独按指令完成了任务。尤其是他发现:雅鲁藏布江离白马岗宗有两测链远(测链是当时英国的一种测量工具),在离那里大约3公里远的地方,雅鲁藏布越过一个名叫森吉错加的悬崖,从约150英尺高处一泻而下,形成瀑布,瀑布下尚有个大湖,在那儿总能看到彩虹。

  基培普说这个瀑布可以同尼亚加拉瀑布相匹敌。

  1913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M贝利上尉,受命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爵士,从印度进入大峡谷地区,窥探考察,回去后公开发表了《无护照西藏之行》的自白书,对藏东南的地理风物,如大峡谷中的“彩色瀑布”等皆有详细记述;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沃德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发表了《藏东南考察记》等专著和文章,对大峡谷中有“虹霞瀑布”等,画有地形图,标有测量数据,拍了黑白照片等;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等皆保存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内。我们在大峡谷地区考察,访问一些老人对这些外国人尚是“记忆犹新”。

  我国最早在50年代有一些地学科学家在文章里提到过它,主要是从一些常识和地形图上对它作了一些判断。这个地方河流是峡谷啦,作奇特的拐弯啦,蕴藏水力资源丰富啦,自然条件十分险恶等等。这里甚至连一套齐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都没有,更没有任何专业的地图。在一些区域性的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像地质构造线等等都是稀稀拉拉画着一些虚线,显然都是根据外围资料推测、延伸进去的,当然更没有哪个人专门为了大峡谷而涉足它,尤其是科学考察。于是大峡谷在人们眼中被视为神秘的大峡谷,大概是地球上最后秘境之一,牵动着一些地学、生物科学家之心。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1973年,中国决定对西部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以资源与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于是我有机会作为第一批参加并负责地貌、第四纪地质的考察研究工作。

  73年是藏东南地区的面上综合科学考察,我去了一般人难以涉足的偏远察隅地区。在九月下旬,面上综合考察结束时,队领导抽调不同专业的八个人员组成小分队继续留下来进大峡谷去考察,大概一是领导们意识到大峡谷这块地方是科学上的空白区,又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水力资源,因此下决心组建了大峡谷水力资源综合考察分队进大峡谷去考察,我是其中之一。同行的是何希吾、关志华、章铭陶、郑锡澜、鲍世恒、马正法等人。

  73年从9-11月,从米林县派区进大峡谷,沿江考察到白马狗熊返回。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峡考察,也第一次看到和考察了大峡谷为之围绕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

  74年从10月到75年1月中,还是我们这个基本队伍,翻过多雄拉,从希让逆江而上经墨脱--扎曲--通麦,第一次经历了大峡谷的下半段(主要在墨脱县境)。

  两次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对大峡谷水力资源综合考察的任务。但必需说明:从白马狗熊经西兴拉、扎曲到甘代间近百公里的大峡谷核心河段未作沿江考察,留下了空白。

  1980年第一次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西藏、青海的面上科考告一段落,中国科学家以实地考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确立了青藏考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自此之后,青藏考察的研究转向川西横断山脉地区,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

  与此同时,国家登山队侦察性攀登南迦巴瓦峰。南峰是喜马拉雅东端的最高峰,也是雅鲁藏布下游大拐弯为之围绕而流的世界第15高峰。高山峡谷,素以艰险和攀登难度著称,当时它还是世界上7700米以上高峰中唯一未被人类征服的“处女峰”。鉴于南峰和大峡谷在科学上的空白和特殊的重要性,当时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登山科学考察队,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峰,以南峰和大峡谷为重点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由刘东生院士任队长,杨逸畴、高登义为副队长,主持野外考察工作,于是也就有了我83、84年两年四次率队上南峰、进大峡谷作科学考察的经历--大峡谷山山水水跑遍。至此,凡能进入大峡谷(到墨脱县)的六条通入路线,我都跑了,考察了。(附:进入大峡谷的六条考察路线背景资料和图)。

  在此之前的六次深入大峡谷山山水水的考察中,前前后后曾写了不少学术论文来研究它;写了不少科普文章,来介绍它,宣传它,让大峡谷走出深闺,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事实是如此,在80年代初期以前(我六次进大峡谷这段时间),我己然完完全全的感觉到了它,并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它--雅鲁藏布大拐弯峡谷是世界最深、最大、最险的峡谷,也有了把它与美国科罗拉多峡作对比研究的想法,但终是没有主动的、认真的去论证它,脑海中觉得它是否是世界第一这类事,不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事。

  在长期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的科学想法,或者一种灵感,受到当时环境下的禁锢,迂腐的科学思维的束缚,没有抓住,于是把它埋在心头,阴差阳错的一幌就近10年过去了,这10年虽然没有再搞大峡谷研究,我还是实实在在的心系情系大峡谷的。

  与此同时,我也不能不提到队长刘东生院士对我们大峡谷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关怀。

  副队长高登义教授在大峡谷考察中,率组在大峡谷地区作大气物理测试,获得定量数据的第一手资料,论证和发现了大峡谷是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

  李渤生教授率组深入大峡谷,在墨脱地区连续野外考察长达一年零三个月之久,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大峡谷的植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新种、新类型的发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在刘东生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三人(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合写了<雅鲁藏布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学术论文,以中英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

  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才有了以后(1994年)论证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河流峡谷的集体成果。

  话又说回来,回到1994年春,我和李渤生教授访问和考察台湾,在台湾大学的学术交流会上,在台湾新闻媒体的采访中,我们所讲的主要是青藏高原和大峡谷的研究成果,引起有关方面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响,报纸上曾为之大肆宣传;当我在讲大峡谷的考察研究以后,说到它无疑是世界最大的,环境如何特殊、资源如何丰富等等,台湾地学家资深的朋友就敏感地感到最大的兴趣,并指出美国学界对大峡谷感到极大兴趣,并以略有责问的口气直言,既然你们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研究已意识到它是世界最大峡谷,为什么不去论证它呢?科学上的发现是永远要争世界第一的啊!

  当时,我脑子轰然一响,给我的震动和刺激极大,并无时不留在心中。从台湾回到北京以后,在京的几个老朋友聚会,记得有我,高登义、张继民(新华社高级记者),杜泽泉(人民画报社高级摄影记者,长期搞青藏高原,多次进入大峡谷)。共聚中我们谈到了大峡谷,我就大峡谷是世界最大的事,在台湾所受的触动和感受等直言,当时张继民以职业科技记者特有的敏感指出:这很重要,科技上发现这类事,不是个人的事,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是要争的,是当仁不让的事。并说你只要科学论证了,要快,我就能为你们发表出去。要越快越好!于是当时议定由我来主要论证。于是我也下定了决心,抛开以前种种迂腐的顾虑,心中也是有绝对把握的。

  随后,1994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翻箱倒柜找出以前六次进出大峡谷的原始资料,(包括原认为世界第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和秘鲁科尔卡峡谷的资料),找来大峡谷地区的1:5万、1:10万地形图、卫星影像图等,把自己关在斗室内进行整理,量测、统计、分析、对比和研究。其实科学论证大峡谷为世界之最,主要是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综合规模性的科学论证和比较;其中论证峡谷长度、深度、宽度、流速、流量……等等是可以以数据性的比较直观和具有可对比性的,因此成为重要的指标。

  当时具体论证的操作方法是:

  1、确定什么是峡谷 地理上峡谷的定义比较笼统,并不严格。辞海上说:峡谷就是两侧高地中间低下去的地方,一般指河流切割而成,呈现V字形:且峡一字还多用于地名。

  据此,我这里把它定位是河流侵蚀切割所造就的V字形的峡谷。它的深度要远远超过它河床宽度;而且作为大,要强调它的V字形峡谷坡面的连续性和纵向上的连贯性(峡谷的连贯性)。

  2、确定峡谷的边界条件 既然峡谷定义是两侧高地中V字形凹下去的地方,就以谷地两侧靠得最近的分水山脊作为边界,计算它到下方谷底河床水面线之间的相对高差作为峡谷深度。具体到大峡谷地区和大峡谷具有马蹄形拐弯的特点,它们内侧(南侧)就是以南迦巴瓦峰(7787米)为首东喜马拉雅山的分水岭;北侧就是以加拉白垒峰(7257米)为首的念青唐古拉东段分水岭;东侧就是以里勒峰(6050米)为首的冈日嘎布山分水岭。

  3、具体量测计算方法 利用本区最大比例尺的1:5万地形图,在其上勾画出上面所说的大拐弯峡谷周侧的山地分水线;从地形图上查阅和量测大拐弯峡谷河床的海拔高程,特别是查出我们多次深入峡谷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和用气压高度计实地测量得到的高程数据,按一定的密度(间距)和考察得知的地理特征河段(点),垂直河道方向作(切)横剖面,于是得到一个个V字形的峡谷河谷剖面,计算它们的相对高度,并进行平均数字的统计和特征极值的统计,得到了峡谷最深和平均深度和连续V形峡谷的长度数值(峡谷长度数值当然还参照了实地考察所得认识和青藏科考队水文组在地形图上精密量计所得数据)。特别要指出:在我计算和论证时,曾首先是选择大拐弯峡谷内侧的南迦巴瓦峰作为基点,向北偏西方向河对岸对峙的加拉白垒峰作剖面,恰好剖面线基本是垂直峡谷河道的,切出了一个完整的V形峡谷剖面,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性剖面。然后以南峰为中心,作南北向剖面和东西向剖面,作出的剖面也基本皆垂直河道流向,作为辅助性剖面。并对峡谷其它河段作更多的垂直河道的剖面作参照得出:峡谷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最深,达到5382米;峡谷从进口经白马狗熊、西兴拉、扎曲到甘代、加热萨,墨脱间为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都在5000米左右面;峡谷最深处V形剖面上方南峰到加峰之间直线距离为25公里,峡谷河床宽为200米;峡谷河床最狭处在拐弯的扎曲为78米(枯水期实测)。实测流速最大达16米/秒,连续的峡谷从进口米林县的派(海拔3000米)到出口墨脱县的巴昔卡(海拔155米)长496.3公里,其中从派到希让250公里峡谷河段为实际踏勘河段。全长峡谷的流量平均在3000米/秒左右。把这许多有关峡谷的

  地理极植所得量测和科学论证的结果,与原认世界最大峡谷美国科罗拉多和最深的秘鲁科尔卡峡等作认真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作大拐弯的峡谷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而在认识上,我们认为大峡谷的宽、深、长等地理特征数据,仅仅是论证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一个能定量表示的重要方面;更多的应该是综合规模性的科学论证峡谷为世界最大。

  在通过科学论证之时,中间新华社记者张继民多次电话催促督导,高登义教授也亲自督促,在得到科学的认识结论之后,高登义和我又约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青藏高原和大峡谷综合考察的领导刘东生先生,我们又一起认真论证和分析,通过刘先生的终定评审,新华社记者张继民和摄影记者王呈选也当场参与。也在此同时同地,我们考虑到论证和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是整整一代青藏高原考察研究科学家的集体成果,更考虑到诸多历史原因,如南迦巴瓦峰登山科考是大峡谷成果取得的主要关键课题;我们几个人是主要的业务责任者,到大峡谷去的次数最多,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最多,是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主要科学论证者,决定大峡谷论证和发现的具体署名是杨逸畴、高登义和李渤生。当时由张继民执笔写了以新华社的名义独家报导新闻,刘东生先生当时审阅点头通过,王呈选拍了多张照片,于是有了1994年4月17日的报导,报导是这样向全世界公布的:

  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壮美的祖国山河又被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m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从此过去曾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深达2133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将退居次位。这项重大成果是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日前一致推出的。…… 这也就成了历史性的文件。国内国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反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大发现;是改写世界地理教课书的。

  什么叫发现:本己存在的事物,经探索、研究而被揭示(据辞海解释)。

  世界最大峡谷的论证和发现,特别是对发现,引起不少人,特别是也参与过青藏考察研究和大峡谷科学考察的同行、同业人的心态上的不平衡,各种说法都有;对此我只能说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以及足够的忍耐来回答。

  对大峡谷的论证和发现,我一再强调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其次,限于现阶段达到的科学水平,论证中有不少难尽人意的地方,是可以和朋友们进一步商量探讨的。

  1、我们论证的资料,如地形图、气压高度计等,都有一定的误差,即精度不高,因此获得的成果,也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

  2、论证的方法上并不完善,如在地理科学上包括峡谷本身的定义;量测峡谷的边界限定条件等等,并无严格的、能以定量来严格限定的更科学的说法,包括与原认为的美国科罗拉多峡,秘鲁的科尔卡峡的对比等。其实,长、深、宽等是可以定量对比的,更多的综合因素的对比可说是不能同日而论地相比较的。如宏伟壮观的力度、资源环境的丰度、成因上的复杂度等是不能通过对比来说谁多?谁最大?谁是第一等等的。于是引起和存有分歧也是难免和可以理解的了。也正是鉴于此,我们作为世界最大峡谷的具体论证和发现者,充分认识到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论证和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但其核心河段(白马狗熊--西兴拉--扎曲--甘代间近百公里峡谷河段)尚无人能沿江徒步穿越和考察,而既然我们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有水平论证和发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我们也就及时提出,并有充分信心和能力来进行由中国人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大峡谷这一伟大科学探险壮举。经四年(94-98)的筹划,终于,1998年又得以两次进大峡谷,实现了全程徒步穿越。在实践行动中我们把当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如GPS)引用到考察中,对大峡谷空白地理河段的许多地理极值得到精密数据的获得和分析,在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大峡谷为世界之最。与此同时,我们还请教了著名地理学家陈述彭院士,一起共同分析论证,进一步从综合性规模方面论证了大峡谷为真正的世界之最大。进一步全面测量大峡谷,综合规模性论证和对比大峡谷,再次确认大峡谷是世界之最在对大峡谷入口位置进行测量和考察之后,可以说是科学家在实地合作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同时也是对测量仪器、工作方法的一次验证。随后,考察队分三组从不同方向进入大峡谷,实施徒步穿越探险和科学考察。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们和新闻工作者们在登山运动员和少数民族民工的帮助下,历尽艰险和生死的考验,对大峡谷,尤其是其中的空白地区(多吉帕姆峡段)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其中特别是国家测绘局的专家和水文科学家更是密切的配合,包括峡谷无人区河段发现四大瀑布群在内的所有峡谷地理特征河段都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获得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成果。

  回顾起来,自1973年秋季初识大峡谷至今的20多年间,我国科学家曾多次深入其间从事科学探险考察。这其中有一些地理之谜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比如大峡谷最深处在哪里,最深值是多少;核心地段的平均深度是多少:大峡谷究竟有多长,入口处和出口处在哪里;大峡谷中有几个瀑布,它们的具体位置、宽度、落差是多少;大峡谷江面宽度的变化趋势怎样,江面坡降是多少……。1994年春,我国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经过科学论证,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不论从综合规模、气势、科学内涵、成因上,还是从定量的测量数据上来看,都是世界最大的峡谷,并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但出于当时技术设备落后,数据的精确度不高。于是才有了1998年10月,由地理、地质、大气、动物、植物、冰川、测绘等学科专家和新闻记者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全程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段。在此次科考中,国家测绘局首次派出测绘科技人员携带测量仪器,对大峡谷进行了精确测量。其主要目的就是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用测量数据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在科考过程中,测会科技人员们采用GPS技术和常规测量方法,实测了雅鲁藏布江两岸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高程,作为测定大峡谷深度的山峰基准;沿江布设了21个GPS点,每隔一段实测江面高程、宽度、流速、坡降,为求定最深点、最大坡降提供基准;确定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4个瀑布群的位置,实测了瀑布宽度、落差;在大峡谷入口处派乡、下游墨脱背崩和大拐弯顶部扎曲布设了3个基准点,为该地区今后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长期地壳运动监测奠定了基础。他们还沿途进行了地名调查。

  此次测量采用了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双频精码GPS接收机、两秒级经纬仪和适于丛林作业的GPS导航仪。双频精码GPS接收机用于精确测定河面高程,及三角交会控制点坐标与基线长度。经纬仪用于水平夹角、垂直夹角测量,并以此数据测定山峰高程、河宽、流速、坡降和瀑布宽度、落差等。导航仪用于导航采集地理信息发生的时间、位置和相关的地理属性。这些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测量方法确保了数据的高质量,从而为大峡谷长度、深度等地理数值的计算提供了基础资料。

  考察结束后,测绘科技人员对成百上千的数据进行了处理。数据处理中采用了精密星历和先进的地球动力学大地测量软件。海拔高程的求定采用了96全球大地水准面模型(EGM)。大峡谷入口处和出口处的确定是根据峡谷的两个特征,即峡谷侧最高处的山脊必须是分水岭;峡谷两侧分水岭山脊连线与主流流向垂直构成的峡谷剖面应成V字形,而非U字形。峡谷长度的量算则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出口处巴昔卡沿峡谷江面采集了5.9万个测点,经过积分计算,得出大峡谷的实际长度,以及大峡谷核心地段的8个峡谷的横切剖面,再以实测高程为控制基准,求得大峡谷核心地段的平均深度。通过对地形图仔细研究发现,大峡谷最深处在南迦巴瓦峰和里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会点,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会点,最深处江面高程是以实测高程为控制基准,利用实测的江面坡度精确推算出来的。峡谷最深值是南迦巴瓦峰和里勒峰高程与最深处江面高程差的平均值。

  经科学论证认定,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在派乡转运站,出口处在巴昔卡村,实际长度为504.6公里。其最深峡谷处位于南迦巴瓦峰和里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会处--宗容村,谷深6009米,单侧峡谷最深处在得哥村附近,谷深7057米,大峡谷平均深度为2268米,核心地段平均深度为2673米。

  测绘数据还显示,大峡谷江面从入口处的宽660米,逐渐收敛至最窄处的35米,江面最大坡降(河段高程差与距离之比)为75.35‰。据水力专家分析,这也是世界之最。这种河道的快速收敛与急剧倾斜表明,大峡谷地区地壳运动剧烈,正处于强烈上升阶段。

  从上述各项定量特征数据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无疑是世界之最,是世界其他大峡谷,如美国的长370公里、深2133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长90公里、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

  测绘专家还精确测定了新发现的4组大峡谷河床瀑布群的宽度和落差,其中最宽的藏布巴东瀑布宽117.7米,落差最大的扎旦姆瀑布群落差达55.96米。同时测定南迦巴瓦峰高程为7787米,加拉白垒峰高程为7257米。

  以最新的现代化高科技测量手段对大峡谷的地理特征进行测量,获得有关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测量数据,这仅是论证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更重要是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所得到的多学科的认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论述,从综合规模气势、科学内涵、成因等方面,把它们与原认为的一些世界著名峡谷作对比。更特别是世界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植物生态学家李渤生教授,亲自去考察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峡谷和尼泊尔的喀里根德格峡谷,作了综合性的比较论证;后来我们还专门就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去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陈述彭先生,陈先生告诉我们一定要作全面的科学分析,从综合性的规模上来论证大峡谷之“大”,并作出三维空间的遥感立体图,做出全部格网化的地形数字模型。让科学的事实说话。让人们感受认识到世界第一大峡谷非雅鲁藏布莫属。至于中国人、外国人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种种疑问和是是非非等,暂时可以不去管它,任人评说吧!

  任何新生的事物,都要有耐心对待,等待人们有一个认识过程吧!陈先生一席话,的确使我们具体工作的小字辈胜读10年书,茅塞为之大开,于是有了下面的综合规模性论证的想法。

  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从河床纵坡面图表现的清楚:即从米林县派乡以下一直到国境巴昔卡,长504km的大峡谷河床剖面突变陡直,带着上千流量的巨大水量(大峡谷入口年平均流量为2000m3/S,出口巴昔卡年平均流量为5300m3/S)沿着构造薄弱带围绕强烈上升的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的峡谷,并且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二大基本特点并构成世界级的自然奇观。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地形都是内外营力作用的现阶段表现。大峡谷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更有它自己的特性而己。而它的世界之最的“大”也当属它独赋的特性吧!

  (1)从形成峡谷的内营力条件分析,基础就大不一样,几乎可以说是难以相对比。雅江处在强烈阶段性上升的青藏高原上,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青的、上升最快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巨大的水量循地壳薄弱部位强烈侵蚀切割下,形成世界最长最深的大峡谷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而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平均海拔不足3000米,秘鲁高原更低,它们又在水量小的干旱环境下河流切割侵蚀,于是形成的峡谷无论在深度和连续的峡谷长度上都要比雅鲁藏布大峡谷小成千上万,可以说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上。兹举一个具体的峡谷形成的内动力作用机制来对比:世界著名峡谷似乎都有形成机理上的共同性,它们峡谷所在地的地下深部地幔体都上涌作用于地壳岩石圈,然后进一步作用于地球外层诸多圈层(如生物圈,水圈(包括冰雪圈)、大气圈等),但作用的形式、方式、力度等方面会有差异。我国地质和大气物理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地区,地幔体上涌、构成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球“热涡”,这里15万年以来上升量达30mm/年,是世界上上升最强烈的地区。这种内营力的条件是科罗拉多峡和秘鲁科尔卡峡所无法相比的;科罗拉多峡所在的地下岩浆作用已溢露地表,玄武岩以夹层方式出露,这里的年上升量不过6-15mm/年;而科尔卡峡谷所在地下岩浆作用以火山爆发的形式出现,形成峡谷一侧的火山岩高山。总之,只有在雅江大峡谷地下地幔体上涌并作旋扭运动的强大应力作用和热作用,最为强烈,它与地球外圈层作用,出现地表世界最大最雄伟峻险的大峡谷是非它莫属的吧!

  (2)雅江大峡谷处在中纬度温带、暖温带的地理位置,它又处于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位置,强大的水热作用,出现河流强烈切割的V字形峡谷,而且是绿色的峡谷最大最深。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峡和秘鲁的科尔卡峡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下,具有植被稀疏、景观单调的荒漠景观,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弱,形成峡谷的外营力条件又是远远比不上雅鲁藏布大峡谷。单以流量比较,我国雅江大峡谷入口(派乡附近)的年径流量2000m3/S,出口巴昔卡平均流量为5200m3/S;而科罗拉多河年平均流量不过几十到几百立方米/秒,科尔卡峡谷亦然,实难与雅江大峡谷相匹敌;而且据资料,美国科罗拉多峡今天由于上中游堤坝截水,竟已无水流注入墨西哥湾了。

  在内外营力作用上,1、所造就的峡谷整体规模性的综合对比中,我们还看到雅江大峡谷处在雅江下游的地位,可以说它上承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雅江中上游(世界最高的大河),下系布拉马普得拉河,处在强烈上升的喜马拉雅山东端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急斜坡部位。出现作奇特拐弯的连续大峡谷似乎是必然的存在。而雅鲁藏布--布拉马普得拉河下游注入印度洋孟加拉湾,出现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河口和水下三角洲,松散堆积物厚达上万米之巨,这显然又是一个世界第一的存在。而其物质来源显然来自上游的雅江大峡谷的侵蚀切割,处在强烈上升高原上的大规模深切割下来的相关沉积,经搬运而来的堆积物。可以设想把长504km,平均深在3000米左右的雅江V形大峡谷的面积算出来,大概能把河口三角洲的相关沉积物填充进去吧!从而来证实我国雅江大峡谷必然为世界之最的“大”,此又岂是美国科罗拉多峡和秘鲁科尔卡峡所能相比?2)、海陆的差异,特别是大块青藏高原是最大的热源所导致的热力差异,构成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和高原巨大的季风作用效应,而雅江大峡谷恰好是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形屏障,成为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水汽通道量的强度竟与夏季自长江以南向以北输送的水汽强度相当,这种形成大峡谷的条件及大峡谷所造就的效应是美国科罗拉多峡,秘鲁科尔卡峡所不具备的。于是才有了沿大峡谷水汽通道,热带山地环境北移6个纬度,出现藏东南一片的绿色,构成在我国仅次于东北和云南的第三大林区和青藏高原60-70%的生物物种集中在大峡谷;出现山地有极地寒冻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等世界上最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以及高山发育的是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峡谷河床出现四处大瀑布群以及单位河段拥有世界河流最丰富的水力资源等等,这些又都是世界其它著名峡谷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于是通过综合性的对比,才有了雅江大峡谷综合规模性的世界第一之必然。事实和科学的感受,无论从气势上、自然属性上、感观上、科学内涵上、力度上……等等,都使你觉得世界第一大峡谷非雅鲁藏布莫属。加之,把它们和测量得到的大峡谷地理特征数值综合在一起,于是你才真正相信只有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非它莫属。

  美国的科罗拉多峡,秘鲁的科尔卡峡,乃至尼泊尔的喀里根德格峡等虽然也各有特点和优势,但都将退居世界河流峡谷之最的次要地位。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测量成果

  实测南迦巴瓦峰高程为778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782米);

  实测加拉白垒峰高程为7257米,参考基准为EGM96全球水准面模型(原地图注记为56黄海高程7294米);

  峡谷长度504.6公里,派乡转运站--巴昔卡;

  峡谷最深值6009米(位于7787米南迦巴瓦峰与6050米里勒峰之间的宗容村) ;

  峡谷单侧最深值:7057米(位于得哥村,相对于南迦巴瓦峰);

  峡谷平均深值:2268米(504.6公里峡谷内的平均深度);

  峡谷核心地段平均深值:2673米(派乡转运站-希让间250公里峡谷);

  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的深度值:4817米;

  在多吉帕姆谷地坡降:75.35‰。(2.9公里长:35-70米宽的基岩深槽河道内平均坡降);

  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公里的平均坡降达9.14%。(派乡转运站-希让):

  峡谷江面最窄处:35米;

  大峡谷核心地带250公里江面平均宽度113米;

  洪水期间的水位比枯水期间相差达15-21米;

  实测平均江水流速3.23米/秒,实测最大流速6米/秒;

  古代河道的痕迹要比现在高出157米。

  这次徒步穿越和实地考察和测量证实和发现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河床有四大瀑布群,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大峡谷中河床瀑布群的概念,即在峡谷短距离内出现的瀑布往往有一个主体瀑布,主体瀑布上下游还有一系列小的瀑布和跌水。

  从西兴拉往下到帕隆藏布汇入口,这20余公里的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河道急拐弯,河床特别陡急,平均每公里下降22米之多。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