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开山鼻祖40年后再聚首-西藏旅游预订门户网站

青藏线 [!--pingluncishu--]0

青藏线开山鼻祖40年后再聚首-西藏旅游预订门户网站

青藏线开山鼻祖40年后再聚首
 
  “高寒缺氧气压低,多雪无树荒草稀,地上冰土数百尺,旷野生物廖无几。”这首打油诗出自1960年中国第一批上青藏高原进行青藏铁路技术攻关的西南交大专家之手。10日,见证了我国铁路技术人员首次上西藏的历史性时刻的三名西南交大老专家在40多年后再次聚首,作为青藏铁路的开山鼻祖,他们回忆起40多年前上西藏的岁月,满是激动和自豪。

  满腔热忱上西藏攻关技术

  1960年3月,西南交大当时还是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的青年教师李秉生、梁钟琪和刘祥海接到了铁道部的命令,立即上青藏高原进行青藏铁路技术攻关,三名青年教师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能有幸为国家做点贡献,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没有丝毫犹豫,也根本没有想过所要面临的艰苦,三名30多岁的年轻人带着满腔报效祖国的热忱,收拾好行囊带着7名铁道工程毕业班的学生踏上了去西藏的路。李秉生教授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一本1960年在西藏买的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翻开这本旧地图集,在第二页写着几行字“李秉生,1960年3月30日购于格尔木”。李教授认真地说,这本地图集中有中国每个省份完整的地势图,给自己以后的工作帮了不少忙。

  男女同住艰苦浇不熄热情

  三名年轻人初到格尔木的惊喜很快就被艰苦的环境所冲淡。“当时的青藏高原真的就如那首打油诗中所描写的那样荒凉。”刘祥海教授至今还保存着几张1960年照的旧照片,黑白照片上,几个年轻人带着毡帽穿着棉大衣,单纯的眼神中充满着激情,身后是名副其实的“一毛不拔”之地。

  一到格尔木,首先面临的是住的问题,由于工地上没有建好的住房,这群技术人才只能住在帐篷里。“狭小的帐篷里睡20多个人,男的睡一头,女的睡一头。”虽然是女生,梁钟琪教授说当时并不觉得尴尬或者不好意思。“所有的技术人员一心都是想着努力工作,为祖国做贡献,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很亢奋的状态,那种热情是现在很难想象的。”

  由于当时青藏高原缺少蔬菜,他们很少有机会吃到蔬菜,很多时候就是吃粗糙的干粮充饥。至于饮用水更是稀缺。“由于交通问题,饮用水时常不能保证供应,我们经常坐着军车,去90多公里以外的沱沱湖去取湖泊深处的冰锥,回去烧化了当饮用水喝。”刘祥海教授说,至于洗脸洗澡,就只有用地上的雪了。

  设备缺乏自创土方法检测

  最困难的还是当时的科学仪器严重缺乏。科技人员在60年代上青藏高原,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冻土和盐渍土的技术难题,但当时中国严重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更缺少在青藏高原做科学研究的任何经验。

  于是,没有检测设备,专家们就用自己想出的“土方法”来检测;因为没有经验,他们经常扛着锄头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挖坑,放炸药埋雷管。刘祥海教授说,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工作,常常是挖几下坑,就气喘吁吁了。

  但是繁重的工作并没有浇灭年轻人们的工作热情,他们一般早上6时就起床工作,一直研究到深夜。“那个时代的工作激情或许这个时代的人始终是无法理解的。”
 

文章页数第[1]页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