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半个世纪的述说

八廓街

八廓街半个世纪的述说

  八廓街,这条围绕大昭寺的古老转经道,已经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如一位沧桑老人,见证了拉萨古城的过去和今天。漫步在这条转经之街、商业之街、文化之街上,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仿佛能听到这条老街喃喃的述说。

  八廓街从历史中走来

  八廓街头,两旁古老的民居风格依旧。但袅袅桑烟、如织人流和鳞次栉比的大小商店早已今非昔比。

  公元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建造了大昭寺,这座美丽的宫殿引来了无数朝圣者,渐渐踏出了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并成为拉萨有名的一条商业街。一千多年来,这里从早到晚总有数不清的转经者用脚步积累他们的功德。如今,八廓街上转经者依旧,不同的是从浓郁的商业、宗教、文化氛围中正透出一股时代气息。

  站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寺内传来阵阵诵经声和法号声,抬头望去,大昭寺前两座高大的焚香炉里香火正旺。香炉四周聚集了之二十几个卖香草、桑叶的藏族群众,络绎不绝的信教群众从这里买得香草、桑叶投进香炉焚烧,然后对着金壁辉煌的大昭寺虔诚地跪拜。繁华而古老的八廓街就在香烟缭绕中迎送着一批批国内外游客、购物者和转经人。

  “八廓街这几年眼见着一天一个样”,正在摆摊卖货的54岁的次仁卓嘎,谈起八廓街的变迁,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八廓街是一条黄土路,下雨两脚泥,刮风满身土,弄得货物都脏乎乎的。现在八廓街铺上了石板,每天还有打扫卫生的,到处干干净净,外地人来这儿走走看看心里感到舒服,咱在这里居住、做生意也顺心。”

  循着优美的尼泊尔音乐声,我们来到离次仁卓玛不远处一家尼泊尔商人开的小店,老板娘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店里,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异国情调的各色服饰、首饰、工艺品,几位穿着艳丽藏袍的女青年正在挑选法国香水和德国面霜等化妆品。50多岁的老板娘名叫孜娜拉,是20世纪80年代初来拉萨经商的尼泊尔人。她指着店里的商品说:“现在当地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来西藏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卖得很快。”她还告诉我们,在这里一年能赚五六万元。

  陪我们采访的八廓街工商所所长达娃平措介绍说,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八廓街经营者也由和平解放初的80来户,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家,上市商品约8000多种。经营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民族商人,也有来自国外的商人,仅尼泊尔客商及归国藏胞就有150多人在此经商,八廓街市场已成为西藏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漫步今天的八廓街,从周围古朴的民居中可以找到旧西藏贫穷落后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从今日的欣欣向荣,感受到她那迈向文明昌盛不可逆转的脚步。

  古建筑修旧如旧

  来自法国的女摄影师玛克辛站在大昭寺广场前欣喜若狂,她没想到,历经千年风雨的大昭寺仍然保持着书中记载的风貌。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拍了十几个胶卷,好像眼前古朴的美景转瞬即逝。

  事实上,她的担心有些多余,眼前的大昭寺的风采是不会消失的,以大昭寺为代表的八廓街周边古建筑,近年来已经被国家重资保护起来。

  据拉萨市文物管理局介绍,自1999年以来,国家曾先后三次共拨款500多万元,对大昭寺等八廓街周边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面积的维修、保护。

  拉萨市文物管理局玉珍说,环绕八廓街的93处院落目前已经被评定为“拉萨市首批古建筑保护院”,她们对这些建筑进行造册、挂牌,严格按照《拉萨市古建筑保护实施方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依照建筑原貌进行修缮,力争让维修后的建筑“依然如旧”。

  来西藏之前,玛克辛的同行曾忧虑地对她说;“中国各大城市都在进行建设和改造,也许等你到了拉萨,那里的古建筑早已改变了样子,还是不去的好。”

  玛克辛终于如愿以偿。她激动地说:“中国对这些古建筑的确是进行了重点保护,我令天看到的证明了一切,我会把照片展示给法国的朋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

  历史上八廓街就是拉萨市的前身。大昭寺、小昭寺等著名建筑都建在八廓街附近,围绕八廓街四周还座落着旧西藏贵族府邸、活佛私宅、民居和监狱,这些古建筑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已拨款3亿多元及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用于西藏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国家还将陆续投入维护资金,按照紧急维修和长期维护相结合的方案,永久性妥善保护包括八廓街建筑群在内的古建筑。

  八廓街,一条语言的河

  在八廓街边的一家藏式布匹店里,德鲍拉手捧一匹手工织成的氆氇布,鲜艳的色彩和浓厚的民族特点令她爱不释手。

  她想买下这块布但欲言又止,因为她既不懂藏语,也不懂汉语。年轻的店主玉珍看着德鲍拉焦急的样子,立即用英语告诉了她布匹的售价,这让德鲍拉感到非常惊讶,然后她高兴地连声说“Very Good(太好了)”。

  走在八廓街上,随处可以听到人们操着藏语、汉语、英语和尼泊尔语等,但他们在交流中却并不感到困难,当地的许多人懂得两到三门语言,八廓街就象一条流淌着的语言的河。

  两个星期前第一次来到拉萨的美国姑娘德鲍拉,现在西藏大学学习藏语言文学。她说:“我对西藏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等方面很感兴趣,来拉萨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语言障碍,现在我放心了。”

  “我从四川成都采购衣服鞋帽、布料和家用电器卖到尼泊尔,再从尼泊尔买回大米、面粉运到拉萨、日喀则等地,生意越做越大。”格桑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现在他家里不仅住上了新楼,还新买了电视、音响,安上了电话,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八廓街上经营尼泊尔和内地商品的藏族青年格桑,最初由于语言不通,与尼泊尔和内地商人的交流很吃力,这使他开始刻苦学习尼泊尔语和汉语。如令,他已能流利地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商务洽谈。他说:“随着生意的拓展,我现在经常来往于尼泊尔、内地和拉萨之间,仅会说藏语已经远远不够了。”

  初春的拉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外国进西藏旅行团会选择西藏旅行社推荐的著名景点参观,比如八廓街上著名的大昭寺,听完尼玛次仁喇嘛用英语流利地讲解后,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英语流利。主要通过与外国游客交流和自学学会英语的尼玛次仁,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每年有大批的外国游客到寺院观光旅游,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西藏,许多喇嘛都学会了英语,为他们讲解和宣传今天的西藏。”

  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懂得一门或几门语言,给前来观光的游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位独自到拉萨旅游的瑞士人费西(Faesi)告诉记者:“在这里我并不感到陌生,许多人都会英语,而且非常热情地为我介绍西藏的文化。”

  唐卡艺术的汉族传人

  一幅即将绘成的唐卡画前,24岁的汉族大学生谢冰和22岁的藏族青年丹增,一面用心聆听老师对他们这幅作品指出的不足,一面仔细地记录着,全然不顾门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纷繁嘈杂的声音。

  唐卡画上同样的宗教人物,同样的布局着色,两个年轻人已反复临摹了上百遍,但花了一个多月工夫画出来还是不理想,两人不由地同时叹起气来。看着两名学生沮丧的表情,老师旺堆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唐卡这门艺术在西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继承和发扬藏族这门古老的艺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倘样在八廓街头,不时会有“手工唐卡店”的招牌映入眼帘。走进这些装饰简单的店铺,细细看来就象是一座座艺术的殿堂,唐卡上的宗教人物以朱砂为底,以金粉勾勒,高纯度的矿物颜料经过画匠精心描绘,使宗教人物变得维妙维肖,极富艺术感染力。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谢冰,早在大学期间就对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心驰神往。毕业后他自费来到拉萨,在临近八廓街出口的这家唐卡绘画店里拜师学艺。谈起学画唐卡的感受,谢冰说:“画唐卡比我想象中困难的多,但越画越觉得这门艺术博大精深,也越令我舍弃不下,我十分有信心学好这门艺术。”与谢冰一起学唐卡的还有8名藏族青年,他们和谢冰一样也非常热爱唐卡艺术。平日里他们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并帮助对方指出不足。

  在老师的指点下,丹增并不灰心,他重又坐在卡垫上手握画笔,专心致志地用笔沾着各色矿物颜料一点点地在一块用木框绷紧的白布上描画着。他说,我从小就看别人画唐卡,非常喜欢。今天我终于成为一名唐卡艺人,有机会将这门艺术继承并推广。丹增说:“我比谢冰入门早,但我俩对唐卡有着同样的热爱,为了唐卡这门民族艺术,我们不远万里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缘啊!”

  唐卡作为一门艺术在旧西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而是专属官家、贵族和寺院。今年62岁的旺堆说:“我从小就画唐卡,但那时学这门手艺的人不多,还真有点担心这门艺术失传呢。现在唐卡不仅走进了藏族百姓家,还走向了世界,学画唐卡的人也多了,这不,我又收了一名汉族学生。”

  阿松的专利——电动酥油桶

  虽然在八廓街开了家全藏知名的“牛头牌”电动酥油茶搅拌机经销店,但在店里却很难看到经理阿松的身影。他大多时间都在广州市,因为那里有他的合作企业。阿松说:“内地伙伴的合作对我很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研制的电动酥油茶搅拌机很难变成现实。更不敢想进入藏族百姓家了。”

  阿松说,过去,藏民家用的是木制酥油桶。西藏地区冬天气候寒冷,夏天昼夜温差大,木制桶容易干裂,再者使用起来又费力还不卫生。

  1995年底,阿松决定研制电动酥油茶搅拌机。在几名大学生的帮助下,根据家用搅拌器的原理设计出了第一台电动酥油茶搅拌机的模具。但是,阿松几乎找遍了所有西藏的企业,没有一家能够生产这种模具。这时,有人提醒他到内地去寻找合作伙伴。

  经过考察,阿松选中了广州市嘉发电器厂。而且第一批生产了4000多只塑料外壳的电动酥油茶搅拌机,但卖出不久后多数就被顾客退了回来,原因是搅拌杯出现了裂缝,这下可急坏了阿松。嘉发电器厂了解情况后,专门请专家对西藏的气候环境进行了监测,最后认定是高原的气候造成了塑料杯断裂,建议加强塑料杯的质地,另外还可根据实际生产不锈钢杯。改良后的电动酥油搅拌机投入市场后即刻获得了成功。

  兴奋不已的阿松专门为电动酥油茶搅拌机申请了专利。阿松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内地企业的支持。在创业初期,他手里没有资金,国家农业银行给他贷了款;工商、税务部门热情地为他办理执照、注册专利等。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国家和内地的合作企业都尽量照顾他。阿松说:“经商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早日将民族企业发展起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我一定好好干,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致富。”

  花香溢满新藏家

  走进八廓街边一户藏族人家,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居住在八廓街鲁固居委会的扎西卓玛一家,从阳台到客厅鲜花摆放得错落有致,最外面是海棠,再往里依次是春芋、龟背竹、三角梅、石莲花等,客厅中间是一盆很大的夹竹桃,衣柜上、沙发边缀满了青藤。她说,因为爱养花,所以把阳台上的天窗玻璃也装成斜的,便于采光。

  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植被覆盖率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们对花有着格外的偏爱,因为花能代表所有美好的事物。

 

  今年62岁的扎西卓玛出生农奴家庭。她说:“我从小就喜欢花,但那时连我自己都属于农奴,自己都养不起自己,更别说养花。解放后,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经过几次搬迁,我现在住上了楼房,东西南三面都有大阳台,也有了养花的条件。”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和奴隶才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但那时人们生活还不富裕,物质积累处在最原始的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西藏绝大部分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农牧民还盖起了楼房,藏族人的生活由最初追求温饱,开始向追求质量迈进。

  次仁拉姆的家就在八廓街边上,她在房屋沿街的窗台前摆满了鲜花,除了格桑花、卓玛花、绣球花外,许多花连她自己也叫不出名字。她说,现在拉萨花市上不仅能买到本地的花,也能买到从内地引种的花,但不管什么花她都喜欢。

  精明的次仁拉姆将楼下的房屋做为商品房出租,另外她还在八廓街上经营着手工艺品,一年的收入也有三四万元。记者在她家的客厅看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话这些现代化的家用产品一应俱全。她说:“现在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我们当然要尽量装点自己的生活,鲜花最能代表我现在的心情。”  (本文转自中国西藏网)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