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葬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过由野葬向土葬、天葬、水葬、火葬呈辐射状演变发展,形成了今天多种葬俗并存的格局。其中天葬是主要的一种葬俗,在天葬形成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而环境对藏族天葬习俗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
首先,仅从自然环境这个角度而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气温常年较低,有2/3的草原在地表以下1米的地方,是永久的冻土层。不要说在冬天,即使是在夏季也很难开凿掘墓。游牧的生活方式也使藏族人对土葬很难形成风气。游牧民族不同于农耕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迁徙游动,乡土观念不浓。因此,土葬除了在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平川地区可行外,在高海拔的牧区操作着实困难。
其次,由于高寒,藏区大部分地区的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尤其是高大的植物难以生长,并且生长周期长,很难长得茂盛,可以利用的林业资源极其有限。所以,火葬对缺乏木材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讲是一种代价昂贵的葬俗。事实上,对于无树木可言的牧区群众来说,就近火葬是不可能的。即使运来木料进行火葬,也不能把尸体焚尽,必然留下灰烬让人二次处理。因此,严格讲火葬是二次葬,这种不能“洁来洁去”的葬法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第三,草原地带以溪流为多,平缓不湍急。而高原大江大河,又多在大山深谷间,交通极为不便,而且水葬会污染水源,因此,水葬困难,也极不理想。这里还要特别说明,有人认为藏区湖泊众多,为何不葬于湖泊中?的确,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着两千多个湖泊,藏北高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有“湖泊之乡”的美称。但多为咸水湖,远古的人们发现沉到水里的尸体,会重新浮出水面,由于湖水是不流动的,尸体会长时间地漂浮在一个地方,无法从人们的视野中尽快地消失,而这会造成亡者亲属心灵上的过多伤害。因此,葬于湖泊并不明智。当有了对湖水的崇拜后,就更不会葬于湖泊之中了。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藏族的几种鲜为人知的丧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