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各类风俗和禁忌

西藏礼俗 [!--pingluncishu--]0

西藏的各类风俗和禁忌

“花儿”会亦“少年”,是一种民间歌曲。因它们音乐曲调时而高亢豪放,时而悠扬婉转,在藏族人民中颇为流行。人们不仅在平时唱“花儿”。

  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通常哈达越长表示越尊贵。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拜会尊长、民俗节庆、婚丧嫁娶、拜佛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而迎接和送别客人更是一定要献哈达。献哈达是一种向人表达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象征吉利、纯洁,因而哈达一般是白色的。现在藏区也有一些其他颜色的哈达,不过多是敬献给寺院的,送人不常见。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的待客知道少不了敬酒,一般是敬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需先用小指蘸酒对空弹三下,然后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再将酒斟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成为“三口一杯”,这水西藏最正规的饮酒礼节。景观“三口一杯”后才可以随意喝酒。
  
  打招呼
  
  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走路时不要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喝不作响、嚼不出声、食不满口等规矩。藏族人双手合十则是一种礼节,以示敬意。
  
  不可随意进入佛殿
  
  寺庙的佛殿是非常神圣的,在西藏未经同意不能随意进入寺庙的佛殿,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寺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但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以及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有些密宗殿禁止妇女进入。路过寺院、经旗杆、尼玛堆、佛塔,按照当地的习俗都要顺时针绕一圈。  

西藏的风俗

  “花儿”会

  “花儿”会亦“少年”,是一种民间歌曲。因它们音乐曲调时而高亢豪放,时而悠扬婉转,在藏族人民中颇为流行。人们不仅在平时唱“花儿”,而且在每年春播之后,秋收之前,还举行大大小小的“花儿”会。有的“花儿”会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草民藏民节

  草民藏民节,有的称为藏历年,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格吞

  藏族游艺习俗。流行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语音译,意为用带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比赛时,先在场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为河界,用布带两端打结套于双方颈部或肩部,在布带中间系一红布标志,悬于河界上方。比赛开始后,双方用颈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一方为胜。比赛方式有面对面或背对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种。

  忌捕鹰雕

  藏族信仰习俗。藏族人民认为鹰雕是神鸟,捕杀会不吉利。

  菩萨出嫁

  藏族信仰习俗。流行于金川县。当地藏族认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菩萨出嫁的日子。因此,各寺喇嘛都要抬着木头菩萨在村寨周围转一转。据说,这样可保一年顺利。人们连着数日玩狮灯,跳猴戏。以示庆贺。

  绕佛塔

  藏族信仰习俗。佛塔为佛教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内藏佛经,外刻佛像,历来为佛教徒所敬重。藏族人民每见佛塔,心按顺时针方向绕塔一周,口念六字真言,手捻念珠,以求平安。有的人则绕塔数周,或在塔前置供品。

  跳神

  藏族信仰习俗,藏传佛教祈福销灾的仪式。流行于阿坝州北部等藏族地区。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举行驱除鬼魔、预庆吉祥如意的法会。会上,喇嘛身着古装,头戴面具,装成各种神佛鬼怪,在广场或寺院厅内随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并高声呐喊,以驱除鬼魔。当地民间以此驱邪鬼。

  造小塔

  藏族信仰习俗。以印模压制泥胎,经烧制而成。为上尖下大的锥形塔,大小不一,小者数寸,大者尺许。塔内有的装密宗咒语纸条,有的装少量青稞。一般用于敬神,放在大佛塔周围或佛像及佛龛之前。在阿坝藏区,造小塔还作为祈求丰收的活动。每年藏历二三月,春耕之前,人们将造好的小塔放置在村边、路旁,或埋在田间,认为可以消灭虫灾,使粮食获得丰收。

  转经轮

  藏族信仰习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信教必须经常念经,但很多人不识字,于是便转经轮,转发一圈经轮,相当于念一遍。因此,转经轮成为许多藏族人民的日常活动,许多人家都有手摇经轮。经轮有大小和质地的不同,但里面都装有经卷。转经轮时,黄教信奉是顺时针方向转,黑教信奉反时针方向转,否则被为对菩萨不敬。

  “楚酥切玛”的礼俗

  每逢喜庆年节之时,只要去藏族朋友家,进门时主人在敬献青稞酒之前,总会捧出一个像斗样的盒,里面分两个格,一边装着炒熟的麦子,一边装着糌粑,装得满满的,上面还时过年过节、迎送宾客时用;在祀神、招福招运(用法术招财招宝或招好运的行为)、寺庙庆祝大典插有麦穗和画着花或粘着彩色酥油花的孜珠(像内地古时令箭似的牌牌)等东西,藏话叫“楚酥切玛”,译成汉语有叫酥糕彩斗盒的,也有人叫丰收吉祥斗或就叫吉祥斗。有人说,实际意义上的切玛是斗里一侧装的东西,那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的,因为切玛一般是装在斗里面的,所以叫法上就“合二为一”了。在西藏,节庆时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的?它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在一些宗教典籍中我们能找出它的蛛丝蚂迹。1300多年前,本教在西藏盛行时期就有使用切玛的习俗,那和喇嘛念经等作为供品时用;也是信教群众烧香祀神供佛的必需品。即使是现在,群众转山拜佛时,肩上搭着的褡裢里一头装着切玛,另一头装着混合好的青稞、麦子、大米等粮食,每到煨桑处先把松树技叶和青冈技叶点燃,抓一把口袋里的粮食向上挥撒3次,以敬天地神,然后撒些切玛在火上以供神佛。藏区为什么盛行切玛呢?切玛象征着农业的丰收。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农牧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纯农业区、纯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几种类型。人们认为糌粑是农业的精华,酥油是牧业的精华,切玛则是两种精华的结合。切玛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平平安安、农牧业收成好,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如今的藏族人家,户户都备有丰收吉祥斗,过藏历年时,家家都把做好的切玛装好,再插上孜珠、麦穗和鸡冠花。初一早上,全家人洗漱完毕,穿上节日盛装,按辈序就坐。主妇手捧吉祥斗恭恭敬敬地走到长辈跟前说“扎西德勒”,对方抓几粒麦子边向上撒边祝福说:“扎西德勒!美满幸福,祝主妇身体健康,预祝明年大家仍如此团聚欢庆。”再抓一点切玛送进嘴里。每人都要受这一仪式的洗礼,吃些许切玛,甚至给婴儿的嘴里也要放一点。家庭仪式后,家中两人一个拿青稞酒、银酒碗,一个手捧切玛,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拜年,敬献切玛、青稞酒,互相祝福。每逢这种时候,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端出的各种各样吉祥斗,有的雕刻得很精致,有的画得五彩缤纷,很有讲究,如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双鱼;七珍:国王、皇后、大臣的三种不同的耳饰,犀牛角,珊瑚树,象牙和三眼宝石;和气四瑞即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鸡(鹧鸪),因它们相互尊敬,和睦相处,使得地方安宁,人寿年丰;还有建筑物壁画常用的六种长寿图: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人长寿、鸟长寿、兽长寿(寿星、鹿、仙鹤、松树、山、水)及鲜桃、莲花等吉祥物。在装满了切玛和青稞小麦的吉祥斗里,插着麦穗、鸡冠花和孜珠,显露出夏的灿烂秋的丰硕,更表现出人们为夺取来年丰收的信心和决心。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