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乡茶话

西藏美食 [!--pingluncishu--]0

西藏藏乡茶话

藏乡茶话,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渲染,有很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但每个人对茶马古道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有些人惊叹茶马古道崎岖的险道上铸造的不俗人生,也有人留恋于茶马古道一路的仙境,而我更关注与藏民族息息相关的从茶马古道上运来的茶。

藏乡茶话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渲染,有很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但每个人对茶马古道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有些人惊叹茶马古道崎岖的险道上铸造的不俗人生,也有人留恋于茶马古道一路的仙境,而我更关注与藏民族息息相关的从茶马古道上运来的茶。

  茶马古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万里高原上居住着一个嗜茶的民族,因此我们的话题也由此开始--

   藏族与茶

  生身藏地的酥油,

  生长汉地的茶叶,

  有缘相聚茶桶中,

  交融难舍共相缘。

  这是一首藏族民歌,以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藏族生活中日日同伴的酥油茶的来历。是呀,每天清晨,总是一杯浓浓的酥油茶,伴着一户户藏族家庭开始新的一天。那份香醇、那份油润,让人回味无穷。

  不管身在何方,一杯清香的茶总能让人想起温馨的家。按照一个地道的藏族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不能没有茶。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茶打茶,如果不喝一杯酥油茶,一天就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不舒服。每天早晨定时的晨曲就是那富有音乐感的打酥油茶的声音。传统的藏族家庭的早餐是酥油茶拌着糌粑吃,然而,现在不少城里人不喜欢吃糌粑,但很少有人不喜欢喝酥油茶。在农村牧区,人们更是离不开茶,劳动时要带上茶,聚会时要带上茶。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野外的田埂旁,在高山牧场上总会有缕缕炊烟升起,那是嗜茶的藏族农牧民在烧茶。

  由于现在茶在市场上供应充足,人们对茶的感情也就淡泊了许多。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茶特别是酥油茶,对培育藏民族乐观豪放豁达的性格所作出的贡献。即便是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面对充斥市场的各种婴儿补品,特别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城里藏族人,还是要选择以酥油茶和糌粑来喂养初生的婴儿。可以这么说,一个藏族人从婴儿时期一直到年老,都离不开茶。

  虽说茶在藏族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吃着糌粑,喝着茶长大的一代代藏族人没有熟视无睹,从没有停止过对关于茶从何来的思索--

  美丽的送茶鸟

  在古代,茶从中原来到了雪域高原,成为藏族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明的藏族先民又发明了茶和酥油的溶合物--酥油茶这一西藏专有的饮品。关于茶在雪域高原的来历,富有想象力的藏族先民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赞普堆颂芒布杰得了重病,如何治疗也无济于事。有一天,宫廷的围墙上落下一只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小鸟,鸟嘴中衔着一枚树叶,赞普见了也没理睬,但在以后的几天里,太阳刚刚升起,那只鸟就准时飞到围墙上,叽叽鸣叫。这时赞普心想,它为什么天天来呢?于是从鸟嘴中拿过那片树叶看了看,这一看才知道这树叶不是藏地所生,他把叶子含在嘴里,感觉非常解渴。他立即明白这是饮用的佳品,于是下令众臣,到各地去找这种树,并宣布如果谁找到了这种树就要重赏。众臣走遍了各地,也没有找到这种树,只好回来了。但有一个很忠诚于赞普的大臣,他一想到赞普的病情,不愿空手而归,于是走了很远,终于走到了汉地边境的一处茂密森林。他想,这森林一定有他要找的那种树。他想进入森林,但被一条河隔着,这时有一尾鱼游过去,他看到鱼后知道水不会太深,就趟了过去。到了森林深处,他发现这里的树大多都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他砍下一捆树准备走,但又想赞普的病用这点树一定不够治,要是有个驮畜该有多好啊。正想着时,突然一只母鹿来到他跟前,他又砍下一大捆树驮在母鹿上,自己背了一捆。回到家乡,他把这些树全部献礼给了赞普,赞普的病很快痊愈,这位大臣也得到了赞普的重赏。

  从这则故事可以了解到,茶传入西藏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先是做药用,后来变成了饮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的品种从单一发展成多样化,藏族人给茶取了各种名称,也根据茶的品味分类成很多品种,仅我所了解的就有这么些茶的名称:帕琼、恰日、恰来、坚西、莎亚、桑唐、恰珠廓钦、罗布米巴、仁青珠廓、桑格麦玛、仁增多吉、印度恰日、贡确仁巴、廓罗紫结、紫青、珠唐、布达地恰、恰义嘎查姆、地酷等。茶的品种有如此之多,做茶和饮茶的方法同样也丰富多彩,人们对茶的喝法也讲究了起来。

  酬谢喝茶不同于别的民族,不能泡茶喝,只能熬茶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藏家茶道

  传统的熬茶法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在野外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直接在水中放茶熬喝外,在家中做茶时先要熬成浓茶汁。第一道茶开了就倒入一个固定的容器中,第二道要熬一定时间,之后一道和二道掺在一起用水瓢来回倒,或用酥油茶桶打匀,寺院的僧人大都喜欢用茶桶打匀。第三道茶叶的阳光下晒干后作为第一道的茶垫再熬。哪种茶和哪种茶掺兑,比例多少,这些都是各家有各家的传道,各寺与各寺方法不同,各僧舍和各僧舍,甚至各僧人之间做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家茶的味道大有区别。

  最讲究做茶的我想应该是寺院的僧人,因为他们除了茶之外没有别的饮品,所以对此分外讲究。僧人喝的茶比较浓,颜色呈黄红。所以,有时在俗人家中茶做浓了就会说,茶做得像僧人的茶。僧人一天到晚喝的是茶,除了在自己的僧舍喝外,还要经常举行茶供时大碗地喝。信徒在给寺院布施时,一种是布施土巴粥,一种布施“忙恰”茶供。所以西藏的僧尼喝茶喝出了红红的脸膛。

  如今我们到寺院参观,在有些大的寺院里可以看到能容几吨水的大锅“退休”后安放在一边。可以想象每个寺院过去都是耗茶量惊人的大户,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僧人的茶就是在这样的几个大锅里熬成的。西藏最大的茶锅仍存放在大昭寺,过去拉萨举行传召大法会时,近三万名僧人喝的茶要从三个地方供应。一上茶,几百个茶务僧人同时扛着大茶壶,穿梭于一排排盘腿而坐的僧人中间,这样浩大的供茶场面,记录了茶供的最高记录。

  在过去,看一户人家是否富裕,要从茶的浓淡分辨。家境好的一天都在喝酥油茶,一般的家庭早上喝酥油茶,过了早上就喝清茶,来了客人就打酥油茶。如今,这种情况在城里基本不复存在 ,每个家庭都不存在缺酥油的情况,用不着来了客人才打酥油茶。过去缺酥油时,就在清茶上放一块酥油,称为“普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款待。在我的家乡日喀则一带,客人要离开时,主人会端来糌粑袋子,让你在剩下的“普玛”酥油上放点糌粑做成糌粑坨吃,在藏语里称为“夏真”,意思是收油,不浪费余下的酥油。但不管家境怎么贫寒,如果客人来到家里,让坐后,没等客人说出来意,就得马上倒上一杯茶,恭敬地端上请客人喝过后,再倒第二杯。客人也必须遵从主人的热情,要喝两杯以上,绝对不能只喝一杯就说不喝了,如果只喝一杯,就算作是最不友好。有藏谚道:“给敌人倒茶酒 也不能只倒一杯”,何况是亲朋好友。我们到亲朋好友家做客,主人会不时地给你敬茶,有些热情的主人被你谢绝后,还要从你后中夺过茶碗再倒。这是在表达主人的盛情,你可不能不领情。

  家境的善和主人的大方程度,都可从茶的浓淡看得出来。藏谚又道:“想要败坏家名,就会淡化茶酒”。有关主人吝啬,不舍茶食的笑话故事在民间有许多。有户人家来了个客人,女佣问吝啬的主妇要不要打茶,主妇指着鼻子,又摸了耳朵,然后说快去打茶。主妇的这些手势暗示女佣打一壶清如鼻涕的淡茶,放入大小如耳朵一般的酥油即可,明显看得出主妇对来客的勉强招待。

  还有一个故事讲,有家人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这裁缝师以前来过这家,知道主妇吝啬,给他粗茶淡饭,而她家的茶具镶金带银,裁缝师在这家做工也很不精细。这次又请他做衣服。一进门,主妇就嘲讽裁缝师:“你好!(衣服)不破之前先开线口的裁缝师”。裁缝师也不甘示弱,对着她嘲讽道:“你好!阿妈金银鼻涕啦”。意思是说倒在金银茶具里的茶淡如鼻涕。一番相互嘲讽后裁缝衣服时,主妇看到裁缝师又在粗心地缝制衣服,便绕着弯说:“那个马怎么跑得那么快,它想要到什么地方去?”裁缝师对答:“可能要去水好草肥的地方。”嘲笑意指,你这家茶淡饭不好吃,我当然向往好吃好喝的地方。所以在西藏,每个家庭对自家茶的浓淡很在意。

  茶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因而也延伸出了一系列--

  藏族茶文化

  由于在藏族居住区有着悠久的喝茶历史,所以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早上第一杯茶是要敬献给佛神的,不论是在家,还是出门在外,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虔诚。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老年人,把早上倒在自己茶碗里的第一杯茶用双手或单手举在胸前,默颂完一段经言后,才开始喝起来。小时候对这些做法很不经意。但我一直纳闷的是,要给佛神敬食物是非常讲究清洁的,为什么这时候又把自己的茶杯举起来敬呢?后来才知道,早上自己未喝的第一杯茶可以直接用来表示敬献给佛神。敬茶时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茶经是不相同的:

  宁玛派:天竺班钦恩洒藏地,

      莲花生行居无常规,

      现在镇住西南魔妖,

      向伍金大师敬献茶。

  格鲁派:格鲁开派宗格巴,

      明智自在贾曹杰,

      显密教主克珠杰,

      向诸位父子敬茶。

  以上例举的是宁玛派和格鲁派的敬茶颂经,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敬茶颂经的习惯。上面这两首茶经是最简单的,一般俗人敬茶时念颂。在寺院里,僧人集体念颂的茶经比较长。在家中,每天清早也有给灶神敬茶的做法。

  最早的茶经据说只有一首诗那么短,相传,十一世纪高僧阿底峡来到西藏阿里的第一天,为了给他洗尘,藏族信徒用西藏本土制作的带龙图案的瓷碗向他敬献了酥油茶。阿底峡非常高兴,即兴颂道:“此方凶神地祗诸位们,请用汉地佳茶此供品,让我瑜珈师徒随心愿,佛法宏达功业倍畅通”,说完就喝了茶。这一杯香醇的酥油茶,让高僧阿底峡不禁感慨:“你们西藏的僧人有这么好喝的饮品茶,还可以从清早喝到晚上,这是你们的福气呀,即使在印度,也没有这种茶。这茶喝了不仅解渴,还有明智、壮身、解困、乐行善事等诸多好处,如果印度有这种茶,我会不惜用金子买来。”

  由于茶的作用不断地被神化,茶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茶在藏族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人们的必饮品,也成为敬献神佛的供品。最初是敬佛,后来砖茶本身也可以装在佛像、佛塔的内藏。在“文革”年代废除佛像时,我曾看见过佛像的“内脏”里也有砖茶,使我在幼小的时候,就懂得茶是有悠久历史的。后来经别人介绍,才知道茶作为食品类,按佛塔里的内藏所要具备的条件,可以装在佛像的“内脏”,同时茶也可以做成茶烟来敬献四方神灵。

  在民间,对一个家庭来说,一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茶,可以说一个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晚上睡觉前,都不会离开茶碗。所以藏人对茶具也很有讲究,家庭再差也不会在有缺口的茶碗里喝茶,一般喜欢在木碗里喝,木碗分成好几等,其中以阿里产为最优。也有些富裕户,用银制镀金的茶盘茶架配精美的瓷碗,不仅是茶具,也是一道亮丽的家庭饰品。

  一般在藏人家中,给客人敬茶时,主人为了表示尊重,会用双手把茶碗递给你,等主人递过来客人才喝,没有客人主动端起茶杯先喝的习惯,喝时也是小口喝几下,不能一口喝尽。只用一只手递茶是对客人的不敬重。但习俗的不同,常常也闹些难堪的笑话。有一个藏胞在国外恭敬地用双手给一位欧洲人敬茶,那老外很奇怪地问藏胞,你用一只手举不起一个茶杯吗?弄得藏胞哭笑不得。

  茶在众多饮品中承载了特殊任务,被人们寄予了情感和祝福。比如家中有人出了远门,必在出发后在他的茶碗斟满一碗茶,放三天,如果空着碗则被视为对出门人不吉利。

  在藏家,茶酒富足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平常的要求是“快乐是茶酒轮着喝”。到野外干活或出远门,要装足茶袋、盐袋和酥油盒。一户家中来了远方的客人,邻里都要提一壶茶和一壶酒来洗尘,如今在乡下这种古风依旧 。要去办一件事,提一壶茶、带一条哈达就足够了,但目前在城镇里,这种送情方式已成为昔日笑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关藏家的茶具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在厨房里酥油桶很显眼,它对一个家庭可就是一个大件,人们在选择它时也很讲究,现在一个小小的搅拌机已代替了茶桶;茶陶壶和配套的火盆过去在客厅里担当了重要的使用和摆设的作用,有些细心的人把陶壶的壶口和盖子都镶成金银,现在这些也被水瓶取代了,它们只能作为古董成为酒吧、咖啡厅里的艺术装饰品。茶碗茶架在家中大多起个摆设的作用。

  人们说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劳动有劳动歌,喝酒有酒歌。而青稞酒和酥油茶又是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饮品,既然喝酒有酒歌,在西藏处处可以听到酒 歌,那么茶有没有茶歌呢?茶也有茶歌。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嘎布乡有给喝茶的客人敬茶时唱茶歌的习俗,真不愧是西藏桑堂茶叶的产地、洛扎木碗的故乡。与其他地方有别,可以唱出茶歌来。唱茶歌敬茶,用意是在喜庆的场合不让喝茶的客人感到“怠慢”,与喝酒人一样兴奋高兴。其实,在日喀则一带喜庆时流行宴后给每人敬一大碗酒的习俗,叫“碎修”。这时喝茶的人也不能逃避,在一个吃饭的大碗上沾上三片酥油,倒上满满的茶,让你在酥油未化前喝完,如果酥油化后流向碗内或碗外,就要接受加倍的罚茶。这时,喝茶的人比喝酒的人还难受,有时也会出现喝茶喝醉的人,唱歌不止,嬉笑不停,真可谓“茶醉胜过酒醉”。

  民间是最活跃的创作群体,山有故事水有传说 ,在生活中饮用最多的茶当然也会有不少--

  有关茶的轶闻趣事

  在藏传佛教丰富的仪轨中,僧俗众人为僧众布施茶和食物形成了经常性的活动,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传说。相传,嘎举派圣僧珠巴滚列来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布施,他带来了老鼠皮做成的两个袋子,一袋装有茶叶,一袋装有大米。来到措钦伙坊,说他要给僧众布施,把米倒入土巴锅,茶倒进茶锅,并嘱咐两个大厨师,不要在开锅前揭锅盖。做土巴的师傅不信,一边唠叨说:“一张老鼠皮制成的小代米怎么能做够那么多僧人吃的土巴粥”,一边不时地揭开锅盖看。而做茶的师傅听从遵旨,没在开锅前揭锅盖,果真做出了一锅溢出来的茶。后来据说扎什伦布寺措钦的土巴锅从来不会满锅,而茶锅总是满满的溢出来。

  曩年,在西藏地方政府机构中有个叫“恰察列空”的机构,专司茶盐事务。嘎夏政府冲郭官员每天的早会叫“冲恰”,必须在会场上喝茶,之后讨论公事,在“冲恰”早会上,也留下了幽默大师吉苏啦的笑话。有一天,吉苏啦来到“冲恰”早会,他从腰包中掏出木制茶碗等茶务人倒茶时,正好碰到陶制茶壶已倒尽了茶。看到这场面,有人提议吉苏啦看这情景说段笑话。吉苏啦随即说:“出身洛扎的可怜碗,不巧碰上无茶壶,请你再回腰包吧”,说着把木碗又装进腰包中,人们哄堂大笑。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改变在发展、在变化,就像--

  茶之今昔

  过去从雅安运茶过来靠的是骡马驮运,行走千里路,风雨兼程,在路上有多少上货卸货?可想而知。用过去人们对茶的质量标准来说,茶在路途中上货卸货越多,茶质会越好,而且在路上遭遇下雨刮风被打湿,就成了好茶,用这样的茶叶熬出的茶很浓且味道正。

  说到茶之来之不易,中年以上的藏族人,谁不曾听到过一些关于昔日驮运茶时路上的艰辛和故事。

  历史上在卫藏一带运茶、做茶生意的人都是康巴人,以此把他们称为“丛本啦”商官或茶商。也有做茶商贸易后迁移到卫藏的康巴人,在卫藏成家,生儿育女,卫藏康巴大商人家从此产生。在过去,有着千里运茶的艰辛,茶自然成了稀少贵重的货物,做此生意的人也有自然成了贵人。在那些茶紧缺又稀少的年代里,有时缺茶时,也熬西藏山南洛扎出产的桑堂茶喝,这种茶颜色呈红色,但味道和营养都很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紧俏货之类的名词已成为古董,现在的市场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就说茶更是供大于求,在街上随处可以买到。

  如今在拉萨街头经常能看到有几个人拿着一二个大保温桶,到乞丐最多的地方给乞丐施舍茶喝,但往往是乞丐撑得不愿再喝,弄得主人反过来求乞丐,这是某人家中死了人,亲人好友按习俗,都要提一壶茶来表达安慰之意。主人家一下喝不了这么多的茶,就拿到街头施舍给乞丐。看到这样的场面,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缺茶的年代。

  茶在西藏,衍生出许多的做法,除了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外,还有甜茶、清茶等等。如果到西藏的各地看看,也许又能找到其他不同的做法。但有一样是肯定的,藏族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茶,就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也有有心人为繁忙的现代人研制了速溶酥油茶,虽然减化了不少繁琐的程序,省略了很多有趣的情节,但最终也满足了爱茶人的需要,所以茶的故事必将延续。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