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旅痕

羌塘无人区 [!--pingluncishu--]0

藏地旅痕

日喀则,不仅仅是一座偏处于后藏的城市,那里还是无量光佛化身的班禅大师的住锡之地。

缘起

    早已忘却了初上高原的心情,现在唯一还能感觉到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高原的风早已融入了我的灵魂;高原的阳光,也将我的皮肤变成了淡淡的褐色;而高原人生生世世的信仰也正将我慢慢的变为藏人,虽然我的骨头是依然是汉人的骨头。

    我爱高原,我爱高原的一切。那是我灵魂的故乡,是放牧心灵的地方。我常常梦见自己坐在无人的山巅,看见高原五色的风,掠过湛蓝的天空,又渐渐远去,天的尽头,有被晚霞染成金黄的雪山……

圣地中的圣地

    拉萨,翻译过来就是圣地。

    一切都源于1300多年前,那片深藏于雪域高原的名为“吉雪卧塘”的沼泽上,一位汉地的公主为了安放一尊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修建了被藏人称为“祖拉康”的大昭寺,从此,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拉萨,由此诞生了。
放下行囊,我和伙伴们便直奔那个藏人心中的“拉萨”——大昭寺。

    拉萨谚语——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可见,大昭寺,是圣地中的圣地。

    大昭寺是藏区最著名的寺院,而八廓街是最著名的街道,它以大昭寺始,又以大昭寺终。晃若佛经中的轮回。

    在这里,时光似乎是停滞的,唯一改变的是大昭寺门前因磕长头而日益光亮的条石。

    在这里,虔诚,是永恒的主题词。不会因为八廓街的喧闹而有丝毫分心。

    在这里,转经和五体投地不是突发奇想,那是对灵魂一遍遍的考问,是对信念一层层的坚守。

    面对大昭寺,我也五体投地,规规矩矩的磕了26个等身长头。每一个都是二十六年来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思念。也许前世,我怀着更加虔诚的心来过这里,它的历史,它的故事,此刻,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

    终日奔波在都市沉浮中,被竞争、污染、噪音包裹得头晕目眩,到处是接踵的人流,彼此的心灵却如钢筋水泥般冷漠,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回早已忘怀的轻松、无我与心灵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前世的宫殿

    布达拉宫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后来的雪域高原饱经战乱,原来的宫殿也几乎夷为平地。直到1645年,伟大的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重新修建了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1690年,第巴·桑结嘉措修建了红宫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此后经过历世达赖喇嘛的扩建,一直到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竣工,布达拉宫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初次在近处见到布达拉宫,是在晚上,灯光映照下的它,并没有显现出它的巍峨,只是表现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神秘。
当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布达拉宫的时候,我没有像其他的游客一样极度的关注着历代达赖喇嘛那精美的灵塔。而在我的心中总是反复响起一首遥远而悠长的歌:

    住在布达拉宫时/我是喇嘛仓央嘉措/走在拉萨街头时/我是浪子宕桑汪波

    不知为什么,从进入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这座高高在上的宫殿是如此的熟悉,难道,前世的我真的住在这里?如果是,那么我是谁?如果不是,那么我为何对这里那样的熟悉?

    在这个生活过十位达赖喇嘛的宫殿中,留下了八位达赖喇嘛的灵塔,除去尚未圆寂的十四世,独独少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灵塔。也许他根本不需要灵塔,那些飘荡在草原山谷的歌声和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才是他最巍峨最美丽的灵塔吧。

    对他而言,命运给他的尊贵的头衔,也许远不如美丽的达娃卓玛投来的回眸一笑来得甜蜜。

    上师殿喇嘛拉康,世界上唯一能够看见仓央嘉措模样的地方,我留下了一首多年前写给仓央嘉措的诗,算是怀念,也算问问他,今生,你转世何处……

《轮回——给仓央嘉措或自己》

是谁的手

为我捧起

雪山之巅的一轮明月

融化了千年的冰雪

是谁的手

为我点亮

长供佛前的酥油灯

让冷寂的夜变得温暖

山口的隆达

在祝福中飞扬

神鹰的翅膀

承载着轮回的梦想


我又回到了

那曾经熟悉的地方

噢,拉萨!我和你

已离别了三百个春秋冬夏


褪下绛红色的袈裟

隐去众生赐予的光华

曾经和姑娘幽会的地方

今天的人们称它“玛吉阿玛”


过去的宫殿中

没有我的灵塔

写给姑娘的情歌

却在草原上传唱


有人说我游戏三昧

有人说我形骸放浪

而我,只是想要

自由自在的翱翔

布达拉宫门前的老黄狗呵

可还记得我的模样

我曾化做白羽的仙鹤

游历了雪域卫藏

扎什伦布,松石宫殿

    日喀则,不仅仅是一座偏处于后藏的城市,那里还是无量光佛化身的班禅大师的住锡之地。

    扎什伦布被称为松石宫殿,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壮观,而且在细微之处也体现了精致之美。强巴佛殿前的地面上均匀的镶嵌了近百颗晶莹的绿松石,形成一个旋转的雍仲图案,五至久世班禅大师合葬灵塔扎什南捷殿前,也有一幅绿松石镶嵌的图案,在上面五体投地的磕一个长头,感觉身体竟有一种清凉的飞腾,那是五百年前某位工匠脑海里刹那而过的灵感,充满了想象,那么别出心裁,那么美丽!

    如今的扎什伦布寺显得很寂寞,除了各地的游客,几乎见不到多少僧侣,很多的僧舍已经破败,和雄伟的布达拉宫比起来,它似乎像一个静修的大师,冷静而内敛。

    站在扎什伦布寺,可以俯瞰日喀则的全景,实在是上风上水之地。

   夕阳西下,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在远处熠熠生辉……

    色拉寺,一个人的下午

    在西藏,所有的寺庙都有一段美好的传说,色拉寺同样也不例外。

    关于色拉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洲”。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一个人来到了色拉寺。色拉寺以每天下午的辩经而闻名,但现在的色拉寺已经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到辩经了,而改在了每周1、3、5、7。我去的时候刚巧是周四,因此游人少了很多,诺大的色拉寺里也变的很清净,成了名副其实的佛门清净地。空旷的辩经场光影班驳,明黄的法座高高在上,显示着无上的尊严。

    红、白、黑、金,是色拉寺的主色调。白色的墙、红色的门和屋顶的边玛草、黑色的门框以及金色的顶,被阳光糅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协调,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

    作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色拉寺自然有众多精美的建筑与佛像。然而我到时,大部分佛殿已经关闭了。失望之余,我在吉扎仓遇见了一位看起来慈祥的僧人,赶紧上去搭讪,我微笑着和他问好,并用告诉他,想到关闭的殿堂里去看看,没想到,他欣然同意。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吉扎仓的大部分佛殿,包括一些高僧大德的灵塔。

    他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他是一位格西。并带着我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念起了各个佛像的名字,最后,在一尊宗咯巴大师的塑像前,为我灌顶,成为了我的上师。

    他的名字,叫四朗多吉。

    夕阳已经渐渐的失去了辉煌,四朗多吉上师告诉我,寺院就要关门了,欢迎下次再来,于是,我离开了色拉寺,告别了我的上师,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他。

那木措,天上的圣湖

    故事从传说开始。

    传说纳木错是天湖女神,相传她的水源是天宫御厨里的琼浆玉液,是天宫神女的一面绝妙的宝镜。

    人们一来到纳木错湖,一定会方湖边那两块相依相伴的“合掌石”所征服。在蓝天白云的辽阔悠远背景中,面对湖水涟涟、波光斑斓的美景圣湖,背衬念青唐古拉雄伟英姿的山体,这两块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高寒霜冷考验的巨石,依然彼此相看两不厌,依然彼此忠贞的相互守候。

    在白雪皑皑的那根拉山口,我远远的就望见了绿松石一般湛蓝的那木措。她是那样的蓝,就像一块极品的绿松石被天神抛落在羌塘草原上。看见一个哥们儿穿着短袖在那里拍照,我一时兴起,于是脱光了上身所有的衣服,在雪地上,迎着呼啸的山风,将自己的狂野定格于相机。

    安排好住宿,我们开始转湖。天气还不错,太阳暖暖的照在身上,天上的云像棉花一样松软,似乎触手可及。但是好景不长,云慢慢的多了起来,遮盖了太阳的光芒。这时,风的威力渐渐显现了出来,亏得我们都穿上了冲锋衣可以暂时缓解山风的凛冽。但是没有了太阳温度下降的很快。我们匆匆前行,直到天快黑了也没有把扎西半岛转完。

    在返回的路上,太阳终于重新露出了笑脸。傍晚的那木措更加迷人。金色的阳光照亮了远处的草原,湖面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湖对岸的念青唐古拉山也被镀上了金黄的外衣,包括中央峰在内的所有山峰一览无余。

    夜间的星空更加迷人,银河横贯头顶,让人仿佛置身与浩瀚的太空。阵风吹过,恍惚中传来湖水的波涛声。高天阔地的圣湖啊,给了我对今生和来世的思考空间,让我的灵魂飞翔在辽阔的羌塘草原。

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

    当汽车转过最后一个山弯,我站在了海拔5030米的冈巴拉山口。羊卓雍措,用她美丽的身影,牵扯住了我的眼睛。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呢?那蓝得像天鹅绒般、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的圣湖就神话般地呈现在眼前。湖水的蓝,深深浅浅,象梦幻一样。草甸子植被让山起伏得舒展而和缓。湖边,青稞已经大部分收割完毕,金黄的麦杆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山峰,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雪山的倒影和片片白云映在如镜的湖面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身临其境,如若仙苑。

    尽管来之前曾在心中揣度想象了无数遍,眼前的景象依旧让我意外和震惊。我目瞪口呆。真是太美了!羊卓雍措——她象一个神秘而害羞的仙女,当她掀开面纱,她的美丽让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唯有的念头就是依偎在她的身边,痴痴地看着她,从此地老天荒......而一天前,我还在惊叹于那木措的蔚蓝。如果说那木措是圣湖,那羊卓雍措便是仙境。

    羊卓雍措,不仅以她的绝色征服人间,更是藏族同胞心目中圣洁的象征。每年,都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到这里来朝湖。据说朝拜圣湖以后,就能洗清自己身上的罪孽,净化心灵。

    我捧起湖水,轻轻的淋在头上,不为洗清罪孽,只为净化心灵。

    今生得以一睹她的芳颜,何其幸运,何其幸福。

    轻轻地走来,悄悄地离去,我不会惊扰她的千年酣梦。

扎基拉姆,嗜酒的财神

    藏地的僧侣大都吃肉,但是他们不抽烟,更不喝酒。然而拉萨城里却有这样一座寺庙,每天清晨,人们总要带上一把桑、一条哈达、几瓶白酒前去祭拜。

    这就是扎基寺。

    扎基寺在拉萨市北郊。因初建时仅有四个喇嘛,故寺名“扎希工巴”(意为四喇嘛寺)。又因寺后有一座山形似大象,故又名“郎钦日”(大象山)。

    和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主要供奉的不是这样那样的菩萨、金刚,也不是各教派的先贤大德,这里,是西藏唯一的一座供奉财神的寺庙。而这位被称为“扎基拉姆”的财神有一个奇特的嗜好——酒,而且是白酒。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在离开拉萨的那天早上,专门去看了看这座特殊的财神庙。

    清晨,扎基寺外桑烟弥漫,老远就能闻见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我也模仿当地人的样子,买了桑、哈达、酥油、白酒,走了进去。

    寺庙很小,只有两座并列的佛殿,右边的是主殿,殿的左侧供奉的便是那位黑脸、怒睁双眼、口吐舌头、长着鸡脚的扎基拉姆。

    进入佛殿,规矩的献上哈达,将手中的白酒交给执事的僧侣,他将白酒打开,一股脑的倾倒在一个大大的器皿中,顿时,酒香扑鼻而来。

    走出大门,回望扎基寺,桑烟依旧,进出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哲蚌寺,告别前的朝拜

    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下,远远望去,土黄色的山体簇拥着一大群红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建于公元1416年的寺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额定僧人为7700人,现在有常住僧人300多人。

    进入哲蚌寺就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哲蚌寺的旅游指示牌实在是让我费解,指示牌上只有藏语和英语,还好我勉强认识几个英语,要不然转了一圈都不知道怎么出来了。

    阳光撒在身上,有种暖洋洋的感觉。我们没有导游,就这样凭着自己的感觉漫无目的走着,两边的房子都是石头砌的,古朴而沧桑。

    藏传佛教的寺院,和汉地的佛庙全不是一码事,没有山门、大雄宝殿、中轴线这些讲究,就是一群房子。佛殿与僧舍混杂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哲蚌寺与其说是个寺院,不如说是个山村,外墙涂成白色的房屋绝大多数是楼房,一大片错落着摊开在坡上,老远就能望见。房子之间都是石阶道。有的房子很破败,窗口露出烂木头棍子;有的则神气活现,工描细画,摆着鲜花。房屋组成一个个院落,一大片院落又组成了扎仓(僧舍),所有的扎仓和高大的有着镏金屋顶的佛殿,组成了寺庙的全部。

    从哲蚌寺往山下看,拉萨所在的宽阔山间谷地一览无余,十月的拉萨整个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远处的山顶还有未化的白雪。我想象不出这里的在数百年前是什么样子,我也不能想象这个寺院年年代代俯瞰着的河谷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

告别

    空气中弥漫的桑烟与酥油的芬芳,当布达拉宫雄伟的身影最后一次略过出租车的窗外,告别的时刻终于到来。

    当这片神圣的土地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不禁双手合十,祈祷上苍,让我在不远的将来,能再次回到这里,再沏一杯暖暖的甜茶,让那香浓的味道,在身体里久久的徘徊。

    梦中飞舞的经幡,传递着天堂五彩的祝福。我走了,告别了我的拉萨,我的西藏,这里有我前世的梦;有我今生的足迹;有我的四朗多吉上师;有我太多太多的牵挂……(本文转自百度旅游)

上一篇:羌塘地图
下一篇:羌塘草原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