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精神都很张扬八廓街

八廓街

物质和精神都很张扬八廓街

当晨曦刚刚露出它第一缕霞光的时候,桑烟袅绕的大昭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八廓街已是人潮涌动……

    当晨曦刚刚露出它第一缕霞光的时候,桑烟袅绕的大昭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八廓街已是人潮涌动:在低沉的阵阵法号声中,手持尼玛轮、默念“六字真言”转经者开始他们朝圣而虔诚的步伐;数以千计的商贩,沿街摆上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独具民族特色的商品——佛珠、银饰、马具、藏刀、木碗……,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朋友告诉说,八廓街是“拉萨的足迹”。

  恍如昨日的千百年来,朝圣者虔诚的灵魂磨光了大昭寺周围的石板;而有着300多年传统的叫卖声,更使这里成为闻名世界的民族手工艺品的购物天堂。

  “八廓”藏语意为“转中经”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无意间走进了地处八廓街东南拐角处的一家唐卡画店。主人叫仁增,37岁,曾就读于西藏佛学院。谈起八廓街的历史,仁增有些自傲,“不是人人都说得清楚的,但画唐卡多涉及西藏的历史传说”,所以仁增讲起拉萨的历史来,脉络清晰又明了:八廓街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时代,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率部族迁徙拉萨平原时,这里还是一片称为“乳湖”的沼泽地,后来他们在此修建了大昭寺。由于大昭寺释迦牟尼殿内供奉有由文成公主带进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使之成为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藏语拉萨意为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并因此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渐渐踏出了这条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

  15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王朝后,大兴土木,重修了因年代久远又遭受连年战乱的大昭寺,随即,围绕大昭寺蜂拥出现了大量的民居、店铺、街道,于是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区和国家的商贩、香客、游民纷至踏来,“真正意义上的八廓街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到百年前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时代,它已经是一条极尽繁华、热闹的街道了”,仁增说。

  在八廓街,你会发现所有手持尼玛轮,数着佛珠的转经者都是按顺时针方向围绕大昭寺旋转的,即便初来乍到的游客,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人流按顺时针方向去逛街。如果你不小心逆流而行,那可就迈步艰难了。向仁增请教“为什么一定是顺时针”,“‘顺自然、顺时间、顺佛道’啊”。

  其实转经的方式有多种,仁增曾介绍说,藏民族对“八廓”赋予的含义是“转中经”。大昭寺内狮头大门前是僧众聚会念经的长廊,长廊东南北3侧设有数以百计的转经筒,教徒和信众围绕寺内长廊和转经筒转称“转内经”,围绕大昭寺外墙转称“转中经”,而围绕整个拉萨古城旧址转,称“转外经”,“转外经”一次有10公里的路程。而信众多“转中经”,所以,在八廓街你会发现转经者是如此之众。即便每天傍晚,八廓街的买卖已经停止,但转经的人依然人潮如流。除本地信众外,更有来自遥远的四川、青海、云南等地藏区的藏民,有的甚至是磕着上千公里的长头而来,为今生来世,为所有的生灵,祈福平安。

  八廓街的变化与“守旧”

严格地讲,八廓街是指大昭寺周边的一条街道,但随着小商品商摊在此越开越多,逐步蔓延,所以,今天人们说起八廓街,多指围绕大昭寺一带的拉萨老城区。

  几年前,我曾经到过拉萨,也曾在八廓街一带转悠。记得当我随意走进一家古民居时,却着实“吓”了一跳,因为房间底于地平面,走进去就相当于下一道台阶,而且小小的窗户使室内采光微弱;房间空间狭小,即便几件简单的柜子也使室内显得十分拥挤。不过已经灰黑且有些破旧的门窗花饰、凭栏、木质楼梯等,倒使整个建筑洋溢着古老的气息,使人一入眼就可以猜想到它掩藏在岁月风尘中的若干故事。

  “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时代,政府把大量的钱财用在修建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寺庙,而老百姓的房子却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现年65岁的边巴是位一直都在拉萨工作的退休民族干部,他介绍说,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多次投入巨资对老城区进行修缮改造,使老城区居民逐渐都住进了“宽敞明亮、卫生条件好”的“新房子”。据了解,最近一次大的修缮改造工程是在2002年至2003年间进行的。此项工程,国家拨专款1.69亿元。所以今天在八廓街一带的巷陌游逛,你会发现全部用花岗石铺就的街道是那样的整洁。而当华灯初上时,街道两旁的酥油花饰街灯一路亮开,千年老街更显浓郁的民族特色。

  八廓街有一家尼泊尔商人开的百年老古玩店,50岁的店主人热特那已在此生活了20多年,娶了一位藏族太太,并有了两个小孩。这位目睹了八廓街变迁的商人介绍说,20年前的八廓街街道很窄,下雪下雨,满街泥泞;一到夜晚,整个街区一片漆黑。现在有了路灯,街道也变得整洁、宽敞。“尽管有些变化,拉萨仍然很天然,很美丽,”热特那说。

  现在,“有些变化”的八廓街仍然是拉萨最繁华的街区。作为延续了数百年的民族手工艺品集市,做工精致的老式首饰,鲜艳明丽的唐卡,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器具,沾满油污的藏刀和木碗,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民间小玩意儿在这里都能够找到。货物有来自从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的,也有从内地运来的,当然更多的是来自广大藏区的土特产。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看到产自英国、瑞士、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手表、香水、各种日用化妆品、家用电器和服装等。而交易的方式从以比画着指头讨价还价的,到点着计算器决定买卖的;从满身挂着货物随街叫卖的,到坐在摊铺前“守株待兔”的;从讲藏语、汉语到讲英语、尼泊尔语的,真是不一而足。我以为,八廓街的“味道”依然故我。

 据了解,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八廓街只有小商品经营者100户左右,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2000家,上市的各种商品有近万种,每天的成交额多达数十万元。不少国外商人也到此经商,其中,仅尼泊尔客商及归国藏胞就有150多人。每天这里的客流量超过5万人。

  八廓街上的“更堆群培”

  汪仕民与其他本土和非本土的11名画家在八廓街开了一家画廊,它是一栋二层楼的藏式民居房子,名字取得古怪,叫“更堆群培艺术家群体”。

  连续好几天,我都在八廓街闲逛。而其中巷陌纵横,让我常常找不到北。我是无意间走进“更堆群培”的,看到墙上的画,突然就产生想与一位画家约谈的想法。没想到不一会儿,汪就来了,因为同是四川老乡,一见面,大家都彼此感到很亲热。

  我们的谈话并没有从绘画开始,而是随意地在画廊楼顶上晒太阳、聊天、看楼下热闹非凡的八廓街,汪介绍说,八廓街恐怕是世界上一条最奇怪的街道了,它不仅是雪域高原上最著名的商业街,也是西藏宗教、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俯看八廓街,五光十色的“身外之物”在阳光下闪金耀银,南来北往的人们于此川流不息,但是在转经路上“中转”的香客,对此视若无睹,只是肃穆专注地摇着转经筒前行。看来,各自的“世界”都精彩,且互相融洽——“由此而形成八廓街独特的风貌和持久的魅力的”,我不得而知。但汪说,他却是常常在八廓街“种种的矛盾冲突中,找到创造的契机和灵感”的。

  香客转经之道,游人游览之路,商贩摆摊设点的场所——在精神和物质都很张扬的八廓街上,我们自然谈到“更堆群培”。“更堆群培是个藏族先儒的名字,其特立独行的灵魂深深感动着我们。2003年在他百年诞辰的时候,12位热爱西藏、多年来以西藏题材为创作源泉的画家终于结成了这个艺术团体,希望像更堆群培一样,以独立的灵魂和思想,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其实,八廓街与更堆群培似有相似,千百年来,它就是如此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似乎谁也改变不了”。

  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汪曾经是西藏驻军某部的创作员,但转业回到地方后,却“一直不能忘怀西藏的阳光”,几经选择,又回到西藏。“算起来,以自由职业画家的身份在西藏已近10年”。

  起初的时候,汪一直在布达拉宫对面药王山上的一间藏式老民居里闭门创作。激情燃烧的汪每日都“画得昏天黑地”,但作品却少有人理解,为此而深感“压抑、孤独和寂寞”。那时汪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头发是绿色的,脸是黑色的,眼睛是白色”。绘画之余,汪会到山下看工匠一片又一片地凿刻尼玛石,或面对山上的壁画长久凝视。“那时我养了一盆花,山上没有水,浇灌它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从山下提上来的”。那地方汪带我去过,但房舍已经坍塌,只留下乱石废墟。就想其时夜幕降临,山上清风浩浩,山下却华灯异彩,灯火辉煌。

汪现在已经是拉萨有些名气的画家,他准备再积蓄一年,然后到内地去办画展。“刚开始学习画画时,梦想着今后自己定能成为名声远扬的大画家,但现在只是想向别人传递些什么。创作是自己的事,痛苦着,快乐着。如果真创造了什么,那就拿出来与别人共同分享,不是很好?”汪说。

  就像八廓街一样,如果真有什么,那就敞开胸怀,让全世界即便目的不同的所有的人都来领略它的风采。

  八廓街的另类文化偏旁

  尚在进藏之前,一些到拉萨来过的搞摄影的、绘画的朋友都介绍我一定要到一家“重庆妹子”开的“季吉颇纳”酒吧去看一看,“因为它表达了多少人对西藏情感的另类一斑”。

  但按照朋友开给我的地址,我并没有找到“季吉颇纳”。原来,因为八廓街的“修缮改造”,“季吉纳颇”早已搬迁。及至我找到它时,它居然出现在八廓街一栋居民楼的二楼上。主人说,选址于此,是在于给“季吉纳颇”营造更加“西藏的和民间的”氛围。

  确实,“民间”的“季吉颇纳”与拉萨的其他酒吧很不一样。它有张大大的不规则桌子,天南海北,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于此热情交谈;同时你也可以独坐在临窗的原木凳上,静静地打望着异域情调浓郁的八廓街街景。除此之外,这里有藏式织布机供你操练手艺,有各种旅游期刊供你翻阅。最特别的是那只泥塑的带香炉状的罐子,上面有“随喜茶“的字样,原来“季吉纳颇”的茶水是不收费的,但这多少让长客们感到“不好意思”,那就“随喜公德”好了。立在屋子中央用原木搭的木架也很特别,上面贴满了旅行者的名片,更有诸如“结伴旅游”,“合伙租车”,“你在哪里”之类的告示,俨然是一块广告发布栏。

  朋友所说的“重庆妹子”叫廖勤。当我把镜头对准廖勤时,她仰着脸,双手放在腰间并扭动腰肢,并说,“不要着急,我的老光镜还没戴上”。在酒吧氤氲的灯光下,我说,“小姑娘可真逗”。“什么小姑娘,我今年50岁了啊,只是心很年轻而已。”

进藏之前,廖勤一直都在重庆一家公司从事摄影、绘画等宣传工作。和所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样,廖勤一直向往西藏,“向往着这里的蓝天白云,向往着这里非常‘民俗’的风土人情”。但廖勤却是在年近40的时候才开始她的西藏之行的,没想到雪域奇缘却使这位离婚女人找到真爱,嫁给了一位大胡子藏族记者——觉果。

  “现在,我就生活在美丽的西藏,而且,在西藏我找到了觉果。我以为我的生活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我喜欢吃酥油糌粑,喜欢到草原走亲串户,感受亲情和友谊带给我的欢乐,我以为我真的很幸运”。同时廖勤坦言,“在内地人眼中,我很西藏;但在西藏人眼中,我是一个热爱西藏的异乡客。所以我常向西藏的朋友讲我家乡山城重庆。同时,向更多的内地人介绍西藏的风光和风情”,而多年以来,廖勤一如既往地画画、摄影、拍DV。廖勤说,这种生活,使她有种行为艺术的感觉,“是生活的行为艺术家”。

  多年以前,廖勤就开办了“季吉颇纳”,“它是当时拉萨城的首家酒吧”。“季吉颇纳”藏语意为“春天的使者”,它的出现,无疑为古老的八廓街增添了另类的文化元素。如今,在八廓街,像“季吉颇纳”的酒吧有十来家,“玛吉阿米”(未嫁骄娘)、“岗拉梅朵”(雪莲花)等不仅名字好听,且无不风情独具。看来,“春天的使者”撒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